杭州网3月12日北京讯
“屁股底下一幢楼,一餐吃掉一头牛。”这是百姓对官员“三公消费”带来沉重财政负担的一个形象比喻。
所谓的“三公消费”,是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三样加在一起的统称。其消费中的不合理性,成了行政管理的一个黑洞,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之一。
多年来,遏制“三公消费”的呼声不绝于耳,今年的全国两会,“三公消费”也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如何才能根治这一“顽疾”?连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纷纷开出“药方”。
一年吃喝3000亿 公款消费挤占了民生支出
两年前,有学者估计,每年中国的“三公消费”支出,近万亿元之多,约占2010年总财政支出8.96万亿元的10.04%,数额十分惊人。因此,“三公消费”也被戏称为财政支出的“三座大山”。
今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其中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经达到了3000亿。
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更是挤占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以2009年为例,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6%。而教育、科技、文体与传媒、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只财政总支出的13.7%、3.60%、1.83%、9.97%、0.95%、5.23%和2.53%,用于上述民生支出比重不足38%。
而在国外,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0%不到。如日本是2.38%、英国是4.19%、韩国是5.06%、法国是6.5%、加拿大是7.1%、美国是9.9%。
细化财务公开具体内容 让公款消费更加透明
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而在2011年,国家部委已开始打开了“三公公开”大门,公布了他们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然而,就在两会前夕,人民网就两会热点问题调查时发现:对于去年中央部门“三公公开”表现,超过50%的网友很不满意,33%的网友不太满意。
“与过去相比,公开"三公消费"这一举措,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做得更细、更透,让老百姓都能看懂。”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表示,公开“三公消费”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不细化、不透明,只流于形式,那么,就不能达到遏制公款乱消费的目的。
陈重华建议,要真正实现公务消费财务公开,就得像香港等地那样:所有官员在公务开支上,用了多少钱,怎样用的,都得一一公开。“大到出国访问,小到公务接待,从使用公车到领取办公用品,每项都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只有当公务消费,真正置于阳光之下时,公款乱消费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陈重华说。
改革公款用餐制度 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
“三公消费问题中,公款吃喝尤为突出,要遏制公款乱消费现象,首先得从公款用餐制度上进行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徐景龙建议,“通过严格业务招待费用,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约束制度等手段,遏制吃喝浪费问题。”
徐景龙认为,公款吃喝不仅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无度消耗,还败坏了节俭风气,损害了公务人员形象。“尽管各级财政对于公务接待虽有规定,但约束力不强,形成了事实上的消费无限制局面。”
徐景龙建议,尽快落实公务接待细则,严格执行业务招待费支出标准,控制接待经费支出。“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把职务消费计入薪酬,给有消费需求的岗位设立一定资金额度,打入工资,无论盈余还是不足,全由支配者自己调整。”
此外,徐景龙认为,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还应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约束制度,公开预算,接受人大与公众的监督,保证财政资源的运用不偏离公众利益。
设立“挥霍浪费罪”“严刑重典”根治腐败
针对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奢侈浪费突出的问题,也有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建立长效机制,遏制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用“严刑重典”根治腐败。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问题纳入《刑法》的调节范畴,用法律来规范官员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提出:制定反浪费法,使惩治公共资源浪费有法可依,使公共资源浪费无立足之地。
“公款吃喝应酬,已慢慢变成"灰色腐败"。”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浙江)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赵林中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遏制过度应酬、公款吃喝》的建议。
他认为,界定公款吃喝的“罪与非罪”才是核心问题。“目前,在我国刑法中,贪污已经明确属于犯罪行为,而公款吃喝等浪费问题没有列入,这也是公款吃喝等不能得到遏制的重要原因。”
赵林中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通过立法来遏制挥霍浪费。
作者:陶杰炳
“屁股底下一幢楼,一餐吃掉一头牛。”这是百姓对官员“三公消费”带来沉重财政负担的一个形象比喻。
所谓的“三公消费”,是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三样加在一起的统称。其消费中的不合理性,成了行政管理的一个黑洞,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之一。
多年来,遏制“三公消费”的呼声不绝于耳,今年的全国两会,“三公消费”也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如何才能根治这一“顽疾”?连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纷纷开出“药方”。
一年吃喝3000亿 公款消费挤占了民生支出
两年前,有学者估计,每年中国的“三公消费”支出,近万亿元之多,约占2010年总财政支出8.96万亿元的10.04%,数额十分惊人。因此,“三公消费”也被戏称为财政支出的“三座大山”。
今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其中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经达到了3000亿。
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更是挤占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以2009年为例,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6%。而教育、科技、文体与传媒、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只财政总支出的13.7%、3.60%、1.83%、9.97%、0.95%、5.23%和2.53%,用于上述民生支出比重不足38%。
而在国外,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0%不到。如日本是2.38%、英国是4.19%、韩国是5.06%、法国是6.5%、加拿大是7.1%、美国是9.9%。
细化财务公开具体内容 让公款消费更加透明
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而在2011年,国家部委已开始打开了“三公公开”大门,公布了他们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然而,就在两会前夕,人民网就两会热点问题调查时发现:对于去年中央部门“三公公开”表现,超过50%的网友很不满意,33%的网友不太满意。
“与过去相比,公开"三公消费"这一举措,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做得更细、更透,让老百姓都能看懂。”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表示,公开“三公消费”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不细化、不透明,只流于形式,那么,就不能达到遏制公款乱消费的目的。
陈重华建议,要真正实现公务消费财务公开,就得像香港等地那样:所有官员在公务开支上,用了多少钱,怎样用的,都得一一公开。“大到出国访问,小到公务接待,从使用公车到领取办公用品,每项都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只有当公务消费,真正置于阳光之下时,公款乱消费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陈重华说。
改革公款用餐制度 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
“三公消费问题中,公款吃喝尤为突出,要遏制公款乱消费现象,首先得从公款用餐制度上进行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徐景龙建议,“通过严格业务招待费用,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约束制度等手段,遏制吃喝浪费问题。”
徐景龙认为,公款吃喝不仅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无度消耗,还败坏了节俭风气,损害了公务人员形象。“尽管各级财政对于公务接待虽有规定,但约束力不强,形成了事实上的消费无限制局面。”
徐景龙建议,尽快落实公务接待细则,严格执行业务招待费支出标准,控制接待经费支出。“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把职务消费计入薪酬,给有消费需求的岗位设立一定资金额度,打入工资,无论盈余还是不足,全由支配者自己调整。”
此外,徐景龙认为,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还应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约束制度,公开预算,接受人大与公众的监督,保证财政资源的运用不偏离公众利益。
设立“挥霍浪费罪”“严刑重典”根治腐败
针对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奢侈浪费突出的问题,也有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建立长效机制,遏制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用“严刑重典”根治腐败。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问题纳入《刑法》的调节范畴,用法律来规范官员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提出:制定反浪费法,使惩治公共资源浪费有法可依,使公共资源浪费无立足之地。
“公款吃喝应酬,已慢慢变成"灰色腐败"。”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浙江)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赵林中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遏制过度应酬、公款吃喝》的建议。
他认为,界定公款吃喝的“罪与非罪”才是核心问题。“目前,在我国刑法中,贪污已经明确属于犯罪行为,而公款吃喝等浪费问题没有列入,这也是公款吃喝等不能得到遏制的重要原因。”
赵林中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通过立法来遏制挥霍浪费。
作者:陶杰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