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節
氣
华夏民族在五千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传承久远的习俗,清明节就是其中之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了,二(2)中队在线上组织了“清明知多少”主题队会,让队员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队会结束后,队员们以手抄报或者书画的方式,去更深入地了解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一、 自然节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杜牧的《清明》,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清明时节的细雨绵绵,处处郁郁葱葱的场景。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这时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二、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三、文学中的清明节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张继《闾门即事》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唐·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唐·来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 END -
欢迎关注
“青岛上清路小学”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立足校园、贴近师生、服务家长,以发布权威资讯、传播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师生、沟通社会各界为宗旨,竭诚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便捷的服务。
本微信公众号由青岛新闻网提供服务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