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甲状腺日 | 血清二碘酪氨酸——鉴别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神侦探”?

编者按:临床上,尽管甲状腺毒症主要由Graves病引起,但也可由破坏性甲状腺疾病引起,如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和药物性甲状腺炎等。然而,现有的检验检查手段在区分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方面存在局限性。可喜的是,近期发表于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的一项研究表明, 血清二碘酪氨酸(DIT)水平可作为鉴别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生物标志物,诊断准确性较单碘酪氨酸(MIT)更胜一筹。DIT究竟是何方神圣,如何鉴别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呢?

研究设计与概述

该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日本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无痛性甲状腺炎(n=8)、产后甲状腺炎(n=2)、亚急性甲状腺炎(n=3)和Graves病(n=22)患者(均采用ATA指南的诊断标准)。研究中将无痛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归为破坏性甲状腺炎。与此同时,研究者纳入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作为健康对照。

研究者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DIT和MI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血清DIT和MIT水平作为区分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主要研究结果

Graves病组、破坏性甲状腺炎组、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健康对照组年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28)。

◆破坏性甲状腺炎患者的血清DIT和MIT水平均显著高于Graves病患者

血清DIT水平:破坏性甲状腺炎、Graves病和健康对照组中位(四分位间距:IQR)血清DIT水平分别为1058.8(683.3~1301.0) pg/ml、117.1(61.5~170.0)pg/ml、30.0(30.0~96.1) pg/ml( P <0.001,图1A)。

血清MIT水平:破坏性甲状腺炎、Graves病和健康对照组中位(四分位间距:IQR)血清MIT水平分别为144.0(125.8~233.3) pg/ml、75.8(30.0~130.6) pg/ml、30.0(30.0~90.3) pg/ml( P <0.001,图1B)。

健康对照组血清DIT和MIT水平的参考范围分别为30.0~315.4 pg/ml和30.0~256.8 pg/ml

图1. 各组血清DIT(A)和血清MIT(B)的水平

◆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鉴别标准

ROC曲线分析(图2)显示血清DIT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3(95%置信区间:0.975~1.000),最佳临界值为359.9 pg/ml,区分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5.5%( P <0.001)。

血清MIT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0.695~0.966)(图2)的最佳临界值为119.4 pg/ml,区分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敏感性84.6%,特异性77.3%( P =0.001)。

图2. 血清DIT、MIT水平的ROC曲线分析

与血清MIT水平相比,血清DIT水平的阳性预测值更高(68.8% vs. 92.9%)、阴性预测值更高(89.5% vs. 100.0%),阳性似然比更高(3.72 vs. 22.00),阴性似然比相应地更低(0.20 vs. 0.00)。

总的来说,血清DIT水平可作为鉴别破坏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发现了血清DIT水平对破坏性甲状腺炎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第二,明确了诊断破坏性甲状腺炎的血清DIT水平的最佳临界值(359.9 pg/ml)。

在破坏性甲状腺炎患者中,血清DIT水平的升高先于血清FT 4 水平的升高,而在血清FT 4 水平升高至峰值后,血清DIT水平随血清FT 4 水平一起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血清DIT水平不仅可以作为破坏性甲状腺炎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还可以作为疾病发展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对患有破坏性甲状腺炎高危患者的血清DIT水平进行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特别是产后甲状腺炎。不过,当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可能并不困难。因此,血清DIT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中作用有限。

相比传统诊断方法,使用LC-MS/MS测量的血清DIT水平优势明显。首先,若将其纳入常规血液检测中,血清DIT很容易检测;其次,血清DIT检测前不需要限制碘盐摄入;再次,哺乳期妇女也可以检测;最后,血 清DIT水平可以比传统诊断方法更直接地用于评估甲状腺滤泡的破坏程度。

参考文献: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22) 186, 245~253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