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选必3 《逻辑与思维》必背核心知识梳理与易混易错点

本文来源 | 合自高中思政教与学 网络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备考策略

1.联系实际,探究人的思维的特征、思维形态的差异,说明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故事讲述、主题演讲等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考点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思维的含义

含义

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逻辑与思维 中所说的 思维 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 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方式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思维的特征

(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2)思维的共同特征

特征

内涵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3.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考点2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比较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方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联系

都是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的;都是思维的基本形态;都在实践中产生,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考点1 逻辑 的多种含义

分类

作为一门学科的 逻辑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 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构成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核心任务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重要性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考点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2.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课 领会科学思维

考点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科学思维的含义

内涵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外延

包含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基本条件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科学思维的特征

特征

原因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考点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思维素养意义

(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总结

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备考策略

辨析“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论题,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和推理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考点1 概念的概述

1.概念的含义

属性的含义及分类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2.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 的规定性 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 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多少”。

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比较

种类

含义

图示法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考点2 明确概念的方法

定义与划分的区别

比较

定义

划分

内容

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构成

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母项和子项

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考点1 判断的概述

判断的含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的基本特征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判断的表达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判断的分类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考点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简单判断及其逻辑性质

比较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区别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关系 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规则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 都准确无误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联系

都属于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把握事物性质是弄清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清事物间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考点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支判断

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包含前件和后件,后件依赖前件而成立

联结词

并且 ”“…………”“不但 ……而且 ……”“虽然 ……但是 ……”

相容: 或者 ……或者 ……”

不相容: 要么 ……要么 ……”

充分条件: 如果 ……那么 ……”;必要条件: 只有 …………”

充要条件: “……当且仅当 ……”

逻辑性质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假的。

②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假的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 件关系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考点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1.推理

含义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

结构

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种类

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2.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2)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点2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类别

逻辑规则

换质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换位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三段论推理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考点3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类别

逻辑规则

联言推理

①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②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①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不相容选言推理 

①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①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③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④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考点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1.归纳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关系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区别

含义

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考察对象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结论范围

并未超出前提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范围

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关系  

必然的可靠

或然的不可靠

联系

两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

2.归纳推理的方法

(1)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含义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

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 这 个现 象 出现的原因

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适用范围

常在观察认识对象时使用 

在科学实验中常被采用而且能够得到可靠结论 

在无法满足求同法和求异法对 其他情况 严格的条件要求的情况下 所使用的求同与求异推广形式

在很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才能有效地应用一般适用于量的变化的场合

常被应用于科学探索和司法工作中

要求或注意事项 

(1)多观察该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2)排除与被研究对象无因果联系的相同情况

(1)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

(2)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种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不能把求同求异并用法跟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简单相加混同起来

(1)共变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结论就不可靠;(2)我们可把差异法看作共变

剩余法法的特殊场合必须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使用

相同点

(1)求因果五法都是根据某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在某些场合里所显示的关系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断定某个现象与另一现象间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因果性联系

(2)我们运用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要注意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它们的不足这样就能更可靠地确定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考点2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1.类比推理的含义

含义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客观依据

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

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他们在另外的地方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

2.类比推理的方法

(1)类比推理的方法

第一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第二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

要求

内容

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类比根据尽量接近本质属性

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前提与结论一致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3)类比推理的作用

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类比推理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的作用

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为了论证和说明某种事实或原理,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另一种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或原理,通过类比来使某种事实或原理得到论证和说明

类比推理与其他推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认识功能

由于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人们不能只靠它认识事物。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它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备考策略

1.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如何平衡和运筹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角度,体会辩证思维就是复杂性思维,是在关系、矛盾、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思考。

2.比较“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与“草船借箭”等智慧故事中的思维方法。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存在的发展问题,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制定解决方案。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考点1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辩证思维的含义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辩证思维方式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整体性

动态性

区别

依据

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要求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意义

能够科学地处理 之间的关系, 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对立双方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 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与部分因为有了对方才能够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整体有层次之分

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特点

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

以动态的方式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

联系

客观事物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整体性是包含动态性的整体性,动态性是在整体性基础上的变化发展,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考点2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分析

综合

区别

原因

为了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

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必须把通过分析得到的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的认识,按照对象所固有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

内涵

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地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方法

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

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 有多少 的分析

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 能的分析

④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原因的分析

⑤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特点

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 上,其优点是精确;如果局限在问题的 上,容易流于片面

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综合的结果只是对认识对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联系

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

第九课理解质变互变

考点1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质的含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量的含义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量与事物的关系

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 纯粹 的量 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要求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意义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

考点2 把握适度原则

1.适度的含义

(1)度与关节点

度的含义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度的意义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关节点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2.掌握适度原则

“得当”

①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②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③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得中”

①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②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积极促成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考点1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1.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比较

肯定

否定

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关系

对立

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统一

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 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 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

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陷入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2.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考点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原因

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它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环节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 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维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 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

②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备考策略

搜集科技发明背后的故事,了解科学家探究未知现象时的思维方法。尝试运用“头脑风暴”等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举办创意大赛。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考点1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产生条件

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

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重要特征

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

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

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新性表现

思路新

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

方法新

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结果新

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考点2 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1.联想思维的含义

(1)含义: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2)特征

比较

跨越的联结性

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区别

内容

联想思维的 就是把对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 ,建立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观念

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

方式

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构想、想象、幻想

联系

思维在联想时之所以会发生跨越性的联结,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 荒唐 地联系起来,是思维发挥了非逻辑制约的畅想功能

(3)依据和途径: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 速度和 畅想 得到的结果的数量 是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2.联想思维的方法

比较

迁移

想象

含义

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作用

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

方式

在功能上有可以发挥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有发挥阻碍作用的负迁移;可以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其他工作之中进行同化性迁移,也可以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的顺应性迁移

形象化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

假如 式想象:通过提出 假如 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考点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关系

比较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区别

依据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关系,不同的性质和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已经认识的事物性质和关系、功能和作用,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不同事物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具有可通约性

目的

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

思维方向

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方法

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

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作用

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联系

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2.发散思维的方法

方法

内容

检核表法

内涵: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 毫无问题 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突破口

他用:现有事物有无其他用途,或者稍加改变后是否可作他用;借用:能否引入其他领域成功的办法解决某个问题;改变:改变现有事物的形状、颜色、意义、式样等,会产生什么结果;扩大:现有事物能否另外加些什么? 伸一伸 ”“扩一扩 行吗;缩小:现有事物能减少什么?变小、变轻、变短、浓缩将会如何;代替:现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工艺、动力、结构、方法来代替;调整:调整顺序、速度、程序会怎么样;颠倒:正反互换会怎么样?倒转事物的因果关系会如何;组合: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组合起来怎么样?

信息

交合

法 

含义: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各种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作用: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 一网打尽 ,供人们筛选

头脑

风暴

法 

含义: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要求: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其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考点2 逆向思维

角度

内容

原因

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

含义

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方法

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如动与静、冷与热、甜与咸、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等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转换场合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

要求

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

②逆向思维应当先“正”。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

③正逆互补,携手共进。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考点1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超前思维的含义

含义

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

表现

先知先觉 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基本品质

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

2.超前思维的特征

特征

内容

探索性

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

预测性

超前思维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 事先得知 的特征

不确定性

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提高超前思维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

考点2 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1.超前思维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

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2.超前思维的意义

一般意义

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具体表现

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

1.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 ( × )

解析: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 )

解析: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 × )

解析: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形象思维是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 ( × )

解析:形象思维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5.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和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 × )

解析: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

6.思维是在头脑中产生的 ( × )

解析: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 )

解析: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 × )

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 )

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4.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 )

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5.“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这句话符合同一一律的要求。 ( √ )

解析: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时间变化了,小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精神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 × )

解析:错误;科学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学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故原观点错误。

2.正确思想来自于科学思维。( × )

解析: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3.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前提。( × )

解析:错误;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4.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 )( )

5.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其正确性是无条件的。 ( × )

6.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前提。× )

解析: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7.正确思想来自于科学思维。× )

解析: 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8.科学精神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 )

解析:科学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学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1.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 )

解析:概念的内涵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动物”与“马”存在种属关系。( × )

解析:“动物”与“马”存在属种关系,“马”与“动物”存在种属关系。

3.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划分的方法。( × )

解析: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

4.定义项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 )

解析:定义项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5.“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 )

解析:选票还包括弃权票。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1.性质判断必须主项、谓项齐全。 ( √ )

2.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就无法形成判断。 ( × )

3.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 ( × )

4.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 )

5.各联言支都正确,联言判断才正确。( √ )

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1.推理的目的和结果是得出新的判断。( √ )

2.换质与换位推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 )

3.各联言推理的联言支和结论都是真的。( √ )

4.联言推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形式。( × )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 )

解析:错误。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

2.只要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 × )

解析:错误。要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除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以外,还需要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3. 人们看到千千万万的天鹅每一只都是白的,于是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推理是必然推理。( × )

解析:错误;这一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即不能必然推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4.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 × )

解析:错误。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两个事物的属性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5.类比和比较都是一种推理。( × )

解析:错误。类比是一种推理;比较不是推理,比较只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6.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技术所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方法。

解析:错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技术所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7.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 )

8.可以从性质、功能、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 √ )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

1.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解析: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绝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解析: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

3.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觉走向自发的过程。

解析:由自发走向自觉

4.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反对独立性和静态性。

解析: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相对的静态性;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分析方法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具体。

解析:其优点是精确

6.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因果分析法的体现。

解析:矛盾分析法

7.分析与综合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维方法。

解析: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8.定性分析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解析: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的性质。)

9.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此”与“彼”的关系。( √ )

10.动态思维要求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性、暂时忽略其静态性。。( × )

11.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 )

12.要在对整体的认识指导下进行分析。( √ )

第九课理解质变互变

1.量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 )

解析: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2.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前提,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量的稳定性的质的规定性。( × )

解析: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4.关节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量变的节点。( × )

解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5.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 )

解析: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

1、辩证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

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肯定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

解析:在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处于优势,事物保持原有性质和自身存在。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改变自己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3、辩证否定中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 )

解析:辩证否定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否定;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且不是照搬,而是改造、包含。

4、相对于否定阶段,肯定阶段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 )

解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包含肯定,否定阶段具有更丰富内容,是较后、较高的环节,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5、分离是将对象分割、抽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

解析:分离是起始环节,提纯才是关键环节(排除干扰,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性质和规律)

6、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 )

解析: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是对事物零散、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不可能成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具体是关于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终点。

7、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这一思维上升的桥梁( × )

解析:概念是思维上升的起点,但并非所有概念都是。只有选择合适的上升起点,才能使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概念中逐一展现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是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桥梁。

8、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理性层次上进一步上升的两个独立阶段( × )

解析: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层次上升的阶段。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1.聚合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 )

解析: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2.联想思维的“想象”,包含着构思、畅想甚至是幻想。( × )

解析: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思、想象甚至是幻想。

3.人人都有联想思维,其水平和能力也是相同的。( × )

解析: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4.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

解析: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5.想象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 )

解析: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6.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 )

解析: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1.逆向思维不属于创新思维 ( × )

解析:逆向思维是通过反向求索,有利于解决难题,因而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逆向思维就是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倒着来”( × )

解析:这是把生活实际中的逆反心理当成逆向思维。面对生活中的多种难题,要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若做什么事都“倒着来”“顶着干”只能把问题搞乱。

3.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效果好,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 )

解析: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究竟是哪种思维方法的效果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正向思考,也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若有意识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可以避免思维的僵化与极端化,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4..聚合思维的功能就在于揭示出已有的东西。( × )

5.在解决问题阶段,需要先聚合后发散。( × )

6.个人应运用智力激励法进行思维发散。( × )

7.进行思维发散,需要把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 √ )

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1.思维总是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 × )

解析: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而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2.超前思维的基本品质——“先知先觉”。( × )

解析:超前思维的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

3.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确定性的特征。( × )

解析: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4.超前思维的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联想的方法和坚持辩证否定观。( × )

解析:超前思维的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和注重调查研究。

5.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 )

解析:×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

6.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想象。( × )

解析:×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

7.推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 )

解析: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8.有了超前意识,提高了超前思维水平,就能够成长成才。( × )

解析: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能否成长成才取决于很多因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