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推销员之死》:压垮你的不是现实,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原标题:《推销员之死》:压垮你的不是现实,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历史百科号

历史科普网

历史黑料

作者| 金白,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美国打工人”阿瑟·米勒前半生颠沛流离,人到中年开始创作戏剧。

1949年,《推销员之死》问世,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为他赢得了美国最高大奖普利策奖和斐然的国际声誉。

剧本叙述了一个推销员威利·洛曼做了一辈子的成功美梦,却在年迈无用时被公司辞退。

他无力偿还家里的分期贷款,最终走上自杀之路。

阿瑟·米勒有着丰富的底层生活经验,他强烈批判了当时社会所吹捧的美国梦,表面浮华,内里则是虚幻的。

作为美国戏剧届的良心,他提醒着读者: 压垮你的不是现实,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过度的欲望面前保持清醒,才能避免自取灭亡。

在幻想中沉溺,无视现实

威利·洛曼十八九岁时就跑上码头寻找出路。

他惦记着去阿拉斯加,那里一个月就发现了三座金矿。

因为当时的美国,处处都有人发大财。

碰巧,威利遇到了一个老推销员。

八十四岁了,连屋子都不用出,只要拿起电话跟买主通话,就能挣钱养活自己。

老推销员至死都是个推销员,死在去见买主的火车上。

后来,好几百个推销员和买主都去给他送葬。

威利顿时觉得当推销员是世界上最好的前途。

有二三十个城市可去,不管到哪,拿起电话,就有人记得和喜欢,愿意帮忙。

为了实现美梦,他义无返顾地扎进一家推销公司,一干就是三十四年。

可是,推销员没有工资,全靠佣金。

威利每天开车几百英里,还要看买家脸色,甚至是吃闭门羹。

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恰逢经济大萧条,哪里会有人大量消费?

推销员的前景也随之越来越差。

威利却仍然沉浸在年轻时的美国梦里:

只要胆大敢闯,就一定可以跻身上流阶层!

推销员又无需本钱,动动嘴皮子就能交朋友,赚大钱。

因此,他经常教育两个儿子:“要仪表堂堂,有人缘才能干大事!”

一旦沉迷幻想,就看不清现实的危险。

实际上,威利年轻时还能卖力气挣点钱,现在他年纪大了,经济形势又不好,家里早已入不敷出。

老朋友查利好意关心,劝威利不必硬撑,可以来自己的公司里找个活干,把家里的分期贷款还上。

威利觉得自己是干大事的人,嘲讽道:“你那也能叫工作?”

气得查利转身离开。

查利的儿子伯纳德也来提醒威利:威利的大儿子比夫数学期末考试差了几分,大学是不会录取他的,但只要参加暑假的补考就能挽回。

威利则对儿子们说:

“这个伯纳德在学校可能分最高,可是到了社会上做生意,你们会比他强十倍!

感谢上帝,你们都是美男子。

大家一看就会喜欢你们,仪表堂堂才能出人头地!”

威利着迷于绘制未来的蓝图,却错过了真正的机会。

对未来的展望固然给予人前进的方向,也能带来希望。

但过度的展望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幻想。

拉丁美洲有句谚语:“幻想总是幻想,不是现实。”

这好比给自己不断注入兴奋剂,长久的亢奋必然麻痹对现实问题的感知。

在幻梦里沉溺,就会在现实里迷失,悲剧也就不远了。

在谎言中自欺,逃避现实

威利多年来奔波劳碌、卑躬屈膝,也还是碌碌无为。

如今年过六旬的他,精神体力都大不如前。

对于一个全靠业绩的推销员,这简直就是灾难。

没有了收入,家里还有房子、汽车、电器的分期付款等着他去偿还。

现实痛苦恐怖,威利不得不用谎言去逃避。

明明连续几周没有收入,威利却跟妻子说挣了一大笔钱,老板还要调他去波士顿做轻松的工作安享晚年。

妻子一问他要生活费,他就连忙改口,迫不得已从查利那借来钱周转。

威利还继续给儿子们“画大饼”:

“你们走到哪都得受欢迎。

为什么?就因为我有朋友。

孩子们,在新英格兰,我可以把汽车停在随便哪条路上,那儿的警察就像对自己的车那样保护它。”

查利忍不住戳穿他的骗局:

“人家凭什么喜欢你?银行大王摩根有朋友难道是因为仪表堂堂?

可是口袋里有钱,谁都喜欢他!

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威利不愿认清查利口中的现实,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他认为儿子们一定能和他一起,成功创立家族运动品牌“洛曼兄弟”。

事实上,儿子们已过而立之年,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

大儿子比夫懦弱无能,没有一份工作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甚至因为偷老板东西而坐过牢。

小儿子哈皮则沉迷乱搞男女关系,以此逃避失败的人生。

另一边的查利父子却一步一个脚印,生活得有声有色。

查利从不指望发大财,小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实业公司。

伯纳德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律师,也组建了美满的家庭,儿女双全。

威利当面嘲讽查利父子是小人物,心底却充满嫉妒。

被财务的压力压垮后,他向儿子们吼道:“要不你们认查利当爸爸!”

儿子们从母亲那了解了父亲的窘境,也不直面现实困境,反而决定用谎言安慰父亲。

比夫告诉父亲,可以去找当初的一个老熟人拉投资,即使比夫清楚地知道那个所谓的老熟人根本就不会见他。

威利却一下子手舞足蹈起来,觉得运动品牌公司指日可待:“是的,是的!他当年那么喜欢比夫!”

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在精神上自我安慰。

威利逐渐陷入了鲁迅所批判的“阿Q精神”。

在谎言中妄自尊大,逃避自我的渺小;在谎言中自欺,逃避现实的重压。

长久依赖精神胜利法,必将像阿Q一样,脱离真实,走向疯狂。

在幻觉中疯狂,自取灭亡

威利把谎言当作救命稻草,一面期待着比夫拉来投资,一面真的去找老板申请调至轻松的岗位。

现实总是喜欢和擅长击碎人的妄想。

老板出于经济效益考虑,自然否决了威利的申请。

威利吼道:“我在这家公司苦苦干了34年,现在人寿保险费都付不出!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了皮啊!”

老板索性开除了威利,还嘲讽道:“你不是常说,你的两个儿子都很能干嘛?”

威利只好去找最后的希望——比夫。

比夫在老熟人办公室等了很久也没有见到人,临走时偷东西的怪癖犯了,还顺走了名贵的钢笔。

比夫向威利摊摊手:

“我不是当领袖的材料,你也不是。

你一向不过是个东跑西颠的推销员,最后叫人扔在垃圾堆里。

爸,我这样的人不值钱,一毛钱一堆,你也一样!”

威利受到了惊吓,也开始反省自己被解雇的原因:

“那年月讲的是人品,讲的是形象、尊敬。

现在光剩下谋利,人家不认我了……”

儿子也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亲:

“而且我一事无成,因为从小你就往我脑子里灌,我怎么了不起,结果叫我在谁手底下听喝我也受不了!”

现实终于海啸般涌来,击溃了威利的幻想,拆穿了威利的谎言。

大量的压力刺激着他的神经,威利出现了幻觉:

他看见了在阿拉斯加发财的哥哥,哥哥教育着威利:“现实就是丛林”;

他看见了在波士顿出差时出轨的女郎,自责自己伤害了善良包容的妻子;

他看见了伯纳德来提醒比夫大学落榜,后悔自己对儿子们失败的教育。

威利终于不堪重负,脑海里划过一个念头:自杀骗保!

自己已经毫无用处了,这是唯一能给这个家带来一大笔钱的办法。

还上债,这个家就还有希望。

威利告诉妻子自己要出趟远门,跌跌撞撞地走出去,驾驶汽车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威利一步步陷入疯狂,离不开现实的步步紧逼,但归根结底是个人性格酿成的悲剧。

人这一生,若是沉迷幻想,就注定是悲剧一场。

在通往理想的桥上,保持对脚下现实的清醒观察,才能避免跌落到疯狂的深渊。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总有人一夜暴富。

技术的突破让普通人也得以看见,好像自己也唾手可得。

有些人沉浸在一步登天的幻想自我中无法自拔,活在虚幻的成功梦里。

最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急功近利只会摔得头破血流。

这何尝不像威利一样看不清自己?

作者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里批判了这种人人都能成功的幻梦,并说:

它向我们显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做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该力争做什么样的人。

读罢,我摆脱了无谓的幻想。

看清自己,才有未来。

自知者明,自欺者愚。

明白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摈弃不切实际的成功欲,在力所能及的磁场里发光发热。

抬头望天,固然能走得更远,但永远不要忘记看清脚下的路。

现实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理想更是需要脚踏实地。

愿大家都能用扎实的奋斗换一份锦绣前程!

向您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

历史黑料

ID:lishiheiliao

注历史黑料,这里有你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长按二维码点击名片一键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