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业新方向!如何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进入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农业减排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用能效率有效提升。

作为国民经济中唯一创造碳汇的部门,农业对固碳减排工作有怎样的贡献?兼顾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的难点在哪?如何建立农业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分享对于“双碳”目标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主持人: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农业固碳减排潜力巨大

主持人:农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唯一创造碳汇的部门。您认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农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周(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能源和工业是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主要途径是通过改进工业部门技术以及逐步使用光伏、风力、水力等零碳能源替代碳基能源来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与此同时,农业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碳和减排两方面。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列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任务之一。这说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和意义被提升到新高度。

从原理来看,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存储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并不能完全存储下来,有一部分会随着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释放出来,植物死亡等情况也会释放一部分碳,剩余存储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碳汇。2021年到2060年,我国生态系统仍处在新增碳储量显著多于碳排放量阶段,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可以增加碳汇,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使用我国第四次至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2005年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为74亿吨,2018年提高到91.9亿吨。按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森林蓄积年均增长2.3%计算,2020年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为96.2亿吨,高于当年95亿吨的规划数。2020年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提出,到203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这比预先的目标值又增加了15亿立方米。目标的调整会进一步增强2035年和2050年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达到120亿吨和130亿吨或新增35亿吨和45亿吨目标的可能性。

我国草地面积约4亿公顷,总碳储量为289.5亿吨。受过度放牧等不当利用行为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90%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60%以上为中度或重度退化。研究表明,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可恢复的固碳潜力为每公顷4.2吨至51.65吨,平均为31.58吨;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可恢复的固碳潜力为15.24吨至65.75吨,平均为34.26吨。若用30年的时间,以减少载畜量等方法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可增加碳储量45.62亿吨。

我国湿地面积接近3850万公顷,单位面积湿地的固碳潜力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做好湿地保护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湿地有机碳储量为53.9亿吨至72.5亿吨。其中,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50.4亿吨至61.9亿吨,水体有机碳储量2.2亿吨至5.6亿吨,植被碳储量1.3亿吨至5.0亿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年)》明确,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到2030年,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4万公顷。

此外,农业用地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中,水田是人工湿地,旱田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林地。因此,应以农地为抓手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减少碳排放。同时,采用秸秆和畜禽粪便还田,茶园、果园生草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固碳量;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田由“碳源”向“碳汇”型生态系统转变。

减排方面,我国农业领域承担着重要的减排责任。一方面,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应在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施肥用药减量化和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拓宽城乡非农就业和增收渠道的前提下,降低农民增收对农产品附加价值的依赖性,降低农产品加工能耗、运输能耗和储存能耗。以发展农产品低碳运输体系为例,在完善联运网络和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上,通过优化运输线路,改良运输方式和方案等措施降低食物流通环节的碳排放。此外,鼓励绿色消费。建议消费者尽可能增加鲜活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减少冷储能耗造成的碳排放,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行为。

统筹兼顾应对多方面挑战

主持人:“双碳”目标下,农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兼顾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

赵敏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相较其他产业,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鲜明的产业内生特征,很有必要单独加以研究。首先,农业自身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气候变化会给农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其次,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量20%左右,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3%左右。最后,农业是唯一创造碳汇的领域。2013年我国农业总碳汇约1.58亿吨,之后逐年小幅下降,2020年农业总碳汇约为1.57亿吨。

近些年,我国有效推动“一控两减三基本”等农业生产政策执行,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畜禽的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015年至2019年,种植业化肥、农药、薄膜、农用柴油使用量降幅分别为10%、22%、7.5%和12%,农业低碳化和绿色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相较发达国家,我国推动农业低碳发展需要统筹兼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目标,难度更大。当前,我国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受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和农民收入偏低等条件约束,实践低碳发展路径选择空间小且不确定性大。另外,农业碳达峰碳中和要嵌入到全国“双碳”总体规划和框架之内,需要与相关部门行业保持协同。总体来看,我国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工作,目前需要应对以下五方面挑战。

一是向低碳农业转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去年,我国化肥、农药年用量均为世界第一,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40.2%,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向低碳农业转型,意味着要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和动力机械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然而注入新要素、新技术和新耕作制度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这个过程会不可避免造成农产品供给波动。当今世界经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的不确定性升级,加上近段时间极端天气频发,冲击农作物产量。农业低碳发展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受约束较大。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压缩了农业减排固碳空间。我国来自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碳排放,大约分别占到农业总碳排放30%、50%和20%。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畜牧业和渔业碳排放也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此外,2018年,农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占农业总碳排放达27.18%,能源超过化肥成为农业第一大排放源。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三产融合速度加快,农业生产、加工、储存和消费等环节产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可能大幅增加。

三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储备不足。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29.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9.3亿亩次,绿色防控面积超过8亿亩,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广应用面积达到2.45亿亩次,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减排固碳新技术、新产品整体推广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同时,受农业空间异质性影响,低碳技术对生产减排的效果还有待验证,技术投入的成本收益还有待研究。总体来看,推动我国农业深度脱碳涉及的环节构成复杂,技术种类繁多,技术集成困难,系统性的技术创新缺失。以沼气、秸秆还田等减排固碳技术为例,虽然这类技术有利于减排,但不能为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收益,当前,政府主要通过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调动经营主体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四是农户分散化经营增加了农业低碳转型难度。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是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小农户的生产行为不确定性高,应对各类风险能力差,对低碳生产方式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小农户分散经营还带来碳排放分散,增加了检测、评估和处理成本,导致政府监管干预效率不高。此外,碳交易是以市场化手段推动低碳生产的重要举措,但小农户很难作为有效主体参与碳交易市场。

五是农业碳排放测算和监测缺乏基础数据支撑。建立农业碳排放观测网络和监测中心,编制规范的数据标准,加强长期核算,是农业碳排放评估和决策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农业碳排放量大且分散,投入产出品种多且波动大,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碳排放估算参数不确定且难以计算,碳排放转换系数没有明确标准,估算农业碳达峰时间节点、制定碳中和政策缺乏可靠依据。

激发低碳农业内生发展动力

主持人: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需要争取社会各方面广泛理解和支持。当前农业低碳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您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激发内生动力?

何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主要原因在于低碳农业兼具“私人品”和“公共品”的双重特征。前者主要是指低碳农业所提供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食物、原材料,其价值可以由市场出清时的价格来反映。后者主要是指低碳农业所提供的多功能性服务,如减排增汇以及增强农业自身应对气候的韧性等。然而,传统产品市场出清时传递的价格信号,无法完全表达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价值,进而难以形成对低碳农业发展有效的激励。从长远来看,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机制,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及消费者支持农业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一诺农旅规划视频号:(关注更多农旅文养更多落地盈利项目知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一诺农旅规划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

感谢您关注由一诺规划倾力打造的农旅产业生态圈智创平台!

一诺规划关注活动:

加一诺规划微信公众号:nongplan(一诺农旅规划)lyplan(一诺智创文旅集团) lvyouplan(一诺智能温泉),加一诺规划微信号:dengyongfu88yinuoplan为您提供专业咨询及服务。

一诺规划能为我们做什么?

长沙一诺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是农旅文养规划设计引领者, 农旅文养产业生态圈智创(平台)企业, 农旅文养产业IP智造方,国内实战型和创新型一站式规划设计专业提供商,专注于 农旅文养策划、旅游规划、休闲农业规划、康养产业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旅项目开发、文创主题游乐设施建设、营地教育、温泉设计建造及运营服务等,努力成为中国最有价值规划设计和建造运营的 农旅文养全产业链智创企业。

一诺规划做过哪些经典案例?

旅游规划设计项目:长春莲花山特色旅游小镇总体规划、贵州贡芽云上茶溪谷养心旅游示范园项目总体规划、广东东莞道滘北岛乡村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兴义峰岚.贵地湾养心谷项目总体规划、桑植县老道湾乡村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庐山西海水世界总体规划、江苏镇江伊人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陕西飞渡峡景区•麦渣坪古村落修建性详细规划、上饶灵山植物园总体规划、盐城记忆·盘湾文创乐园总体规划、黄冈安国寺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陈潭秋故居总体规划及局修建性详细规划、梦湖生态旅游景区总体发展规划、桃花源景区世外玫瑰岛项目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广寒寨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神农家园农业旅游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南泥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竹海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芦洪市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200多个项目;

重点项目策划设计:《长沙岳麓山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1年度张家界宝峰湖景区旅游品牌策划活动》、宁乡碧桂园五星级拓展基地策划、洋湖湿地公园游船项目、关山镇“两型”拓展体验园等20多个;

建筑和景观设计项目:陕西飞渡峡景区•麦渣坪古村落建筑与景观施工图设计、萍乡瑞和园建筑与景观施工图设计、宁乡碧桂园凤凰酒店周边配套设施与景观施工图设计等20多个;

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项目:广东河源华威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 湖南北欧智能家居文化特色小镇项目总体规划、广东绿心谷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江苏淮安白马湖安澜如意湾生态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 浏阳卓然捞刀河畔•田园综合体二期田园旅居康养项目总体规划、湖北建始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广西岑溪市盘古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张家界武陵源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广东阳江海陵岛万寿庄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贵州三角梅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总体规划、陕西凤县嘉陵绿谷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长春莲花山特色旅游小镇总体规划、珠海格力六乡生态农场总体规划、兴义市山地烟叶绿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贵州洒金茶旅特色小镇项目总体规划、四川绵阳鹤林绿洲综合生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四川崇州盘古农业休闲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湖北大别山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 、衡东洣水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等50个;

康养文旅产业项目:雄安新区百花田国家农业公园总体规划( 雄安新区五大重点项目之一)、英山县篓子石康养旅游度假区 总体规划、赤水桫椤湾国际森林康养旅游综合体总体规划、贵州贡芽云上茶溪谷养心旅游示范园总体规划、兴义峰岚.贵地湾养心谷总体规划、 浏阳卓然捞刀河畔•田园综合体二期田园旅居康养总体规划、 湖北建始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长春莲花山特色旅游小镇总体规划 、海南新兴农庄项目总体规划(呀诺达投资)、广东阳江海陵岛万寿庄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等50个;

亲子研学项目:长沙县小顽国亲子乐园总体规划、马壮 陌上田园亲子乐园 总体规划、洛阳黄河神仙湾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20个;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项目:十八洞(精准扶贫)苗汉子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总体规划、湖北麻柳溪有机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及生态富硒养生度假村总体规划、桑植县老道湾乡村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兴义市山地烟叶绿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江西宜春社江生态农场总体规划、六盘水汪家寨三线老茶园项目总体规划等30个;

农业产业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项目:广东惠东县嘉隆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体规划、江西万安红豆杉养生谷项目总体规划、海南新兴农庄项目总体规划(呀诺达投资)、安徽合肥海棠湾国际农庄项目总体规划、洛阳黄河神仙湾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江西龙虎山静和欢观光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中国兰谷.寨水一方(福建)项目总体规划、贵州梵净山大生态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总体规划、永兴隆和美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武汉颐鑫现代农业园项目总体规划、湖北麻柳溪有机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及生态富硒养生度假村总体规划、珠海格力六乡生态农场总体规划、贵州江口坝盘生态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吉林小白山葡萄庄园总体规划、江西宜春社江生态农场总体规划、河南洛宁县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综合体总体规划及局部修建性详细规划、青海粤海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尖扎县李家峡黄河渔业深加工及旅游观光项目总体规划、湖北铭浩生态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株洲白关花卉农场总体规划、 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贵州绥阳金银花牧场总体规划、中国金银花大市场总体(提质)规划、湖北千叶湖休闲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黄冈现代农业观光村总体规划、湖南清渠生态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江西莲湖洲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长沙南洲湖农业休闲山庄总体规划、浏阳大围山生态水果博览园总体规划、长沙臻善生态农庄总体规划、湖南泽域美景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武冈华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湖南军粮集团永安种养基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施工图设计、湖南黄龙河生态园总体规划、萍乡瑞和园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南利天油茶博览园总体规划、汩罗蟠龙山庄项目修建性详细设计、桂东绿缘红豆杉生态园总体规划及局部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南龙门阵生态农场总体规划及局部修建性详细规划、桂东玲珑茶叶生态观光园总体规划、衡阳力丰生态农业体验园总体规划、湖南新阳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宏祥中医药文化养生园总体规划、广寒乡休闲农业总体规划、恒盛生态农庄总体规划、东洲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等300多个项目;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军粮集团永安种养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黄龙河生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利天油茶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龙门阵生态农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新阳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东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耒阳市太平圩乡永光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恒盛生态农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东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炎帝陵广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泥水利风景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神农家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寒寨生态旅游景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何联系一诺规划?

一诺规划-农旅文养规划设计引领者

微信咨询: dengyongfu88 yinuoplan

一诺农旅规划官网: www.1ngh.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380号汇金国际银座20楼200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