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见共读】是明见心理中心专业团队翻译与研讨专业文献的分享窗口,本期文章是对《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第二章内容的梳理。
这一章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及其后继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的高度概括。整章内容浓缩了众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理论家的理论。这一章的内容非常干货,但也确实不太好消化。不过好的地方在于,我们在每一次阅读时总是会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肠胃的内容去消化。
这一章大致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的讲述顺序是: 弗洛伊德的理论——包括地形学模型、结构模型和发展的性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后继者的理论——由安娜·弗洛伊德等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他们发展了自我心理学)、由克莱茵代表的克莱因派、由温尼科特等人代表的独立派;精神分析运动在北美的发展——由科胡特代表的自体心理学;由沙利文等人代表的人际间理论;依恋理论的发展。实践部分的内容主要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什么?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重要的干预手段有哪些?
▲图片来源于明见心理读书小组
作者 |明见心理读书研讨小组
01
理论
在介绍所有的理论之前,作者首先为读者呈现了精神分析的发展背景。他将精神分析的历史及现状以短短两页半的篇幅呈现在读者面前,简短但不失生动。他提到了精神分析在英国的发展,也提到了 经典弗洛伊德派、克莱茵派和独立派各自的发展情况。他这样描述精神分析的特点:“异质性在精神分析中占主导。团队内部的差异有时比团体间更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2
弗洛伊德
接下来,作者概要性地简述了弗洛伊德的地形学模型、结构模型和发展的性阶段理论。
在地形学模型中,弗洛伊德强调意识的三个层次,即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用“潜意识”表达三层不同含义:(1)不在意识范围内,但又存在的东西;(2)一种具有特定属性的假想的心理系统;(3)动力性潜意识—推动事情发生的动力源头。并且弗洛伊德认为, 潜意识不同于前意识和意识,后面两者都遵循思维的通常原则,是 有逻辑的,属于“思维的次级处理”,而 潜意识是“思维的初级处理”,是 不遵从现实检验的,在这里,相互矛盾的“真理”会共存。
在结构模型中,弗洛伊德将人类心理概化为三种力量的互动—— 本我、自我、超我。冲突指的是两个或更多内在目标之间的对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生物驱力,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我被认为等同于潜意识,是不考虑现实的,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削减感官体验的压力。本我能量被分为 生本能(生存和繁衍)和 死本能(攻击倾向)。附录一的最早认为人的原始驱力完全是关于性的,但后面,力比多其实指的是驱动能量,也就是人们被驱使着投身于某种事物的能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自我的责任是自主思考和行动,其核心功能是做本我与现实之间的媒介,它 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适应现实。对现今的治疗工作而言,治疗师们认为自我适应现实的功能十分重要,治疗师会去评估患者自我的力量,也就是他在不过度使用防御,特别是较原始的防御的情况下认识现实的能力。哈特曼对自我和自体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自我与本我、超我互动,自体与客体互动。但在有些文献中,自我自体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关于哈特曼区分自我、自体的内容,在书上第22页。
超我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 理想自我(也就是他努力的方向)和良心。它是个体吸收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形成的,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孩子小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与现实要求协调起来。 超我遵循道德准则。
在发展的性阶段理论中,书中提到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 性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性能量指向不同的性欲区(一些书中也写为“性感带”),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性欲区是处在那个阶段的人的快乐源泉。书中主要描述了以下三个阶段: 口欲期(0~1岁),这时婴儿主要通过嘴获得满足; 肛欲期(1~3岁),幼儿通过忍住或排泄大便获得控制感; 生殖器期(一些书中也写为“性器期”),即俄狄浦斯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对性别差异感到好奇和焦虑, 男孩出现阉割焦虑,女孩出现阴茎嫉妒。
接着,作者对弗洛伊德派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弗洛伊德派模型的核心之处在于 驱力是原始的动机性力量。人类的动机是追求快乐,依情况释放驱力。弗洛伊德派对焦虑的理解在其不同的理论模型中也存在差异。在地形学模型中,焦虑被理解为调节被禁锢的力比多(未释放的性欲)。在结构模型中,焦虑主要产生于本我和超我把不同的需要加在自我身上。
弗洛伊德并非不关注客体,他认为: 客体关系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既是真实的,也是幻想的。
在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后,作者总结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这种范式治疗的焦点是冲动和防御。其支持的是担任心理学,治疗师的作用是: “中立的观察者,通过诠释使病人获得洞察力、消除内在冲突。”当代弗洛伊德派更关心动机(性、攻击性+因受到威胁产生的动机),他们在技术上,与克莱因派和独立派已无辨识度(诠释移情)。
03
弗洛伊德的后继者
作者接下来介绍了若干位弗洛伊德后继者的理论。这些人的理论各有其关注的焦点和其在实践角度的应用方式,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作者首先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女儿—— 安娜·弗洛伊德——对其理论的发展, 自我心理学。自我心理学把自我放在核心结构位置上,使自我从感知系统中凸显出来。自我心理学关注自我的适应性,认为“自我有些特定的自主功能是不受冲突左右的”。安娜·弗洛伊德认为, 自我的基本功能是防御焦虑。
自我心理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哈特曼强调了环境对冲突形成的作用,引进了 人际关系这个维度。
在实践方面,自我心理学将技术上把要点从重现压抑转到 修正患者的自我,其核心是对冲突和防御的分析。诠释不再被作为唯一有用的干预手段。自我心理学的治疗目标是: 拓展患者的自主性以及不被冲突影响的自我功能;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和现实检验能力
安娜·弗洛伊德对心理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 儿童精神分析,梅兰妮·克莱茵的专长也在此,但二人的观点截然不同。 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真实关系对儿童发展很重要。而克莱茵认为,儿童的游戏等同于成年人的自由联想。
▲图片来源于明见心理读书小组
克莱茵吸收了力比多理论在客体关系方面的论述,成为其理论核心。她认为驱力因为特定的原因指向特定的物体。她将潜意识置于焦点位置。认为心理疾病的源头在 1岁以内,即生命一开始,心理处理过程就开始运作了。这一点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较大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驱力只是简单的寻求张力的缓解,认为心理疾病的源头在1~2岁之间。
克莱茵的核心理论是潜意识幻想,认为人的主观体验优先于真实事件的影响。关于潜意识幻想,作者通过书中41倒数第二段例子清晰而生动地进行了阐述。接下来,作者还提到了克莱茵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 投射和内摄。投射指的是去除潜意识幻想,也就是把东西赶出去; 内摄指的是吸收潜意识幻想,也就是把东西纳入。克莱茵认为,人们内摄的是一个被投射改变过了的世界。 “存在于内在世界的东西永远不是外在世界那个东西的副本,婴儿将爱和恨的冲动投射上去了。”当一个人的内在充满好客体时,他或她感到安全、被支持;当一个人内在充满坏客体时,他或她感到被指责、不被支持。克莱因称幻想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幻想组成了我们的内在世界。尽管克莱因的理论焦点偏向儿童的幻想世界,但她没有否定环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她强调幻想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提到更具人际关系的视角起到了一些缓冲作用。
在克莱茵的理论中, “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两个心理位置概念占据重要地位。在偏执—分裂位置的婴儿,会用一种非黑即白的两分法来管理情绪。他通常有两种典型的情感反应:感到被细心的妈妈照顾,于是感到愉悦和满足;感到被剥夺、被忽略,于是感到愤怒、恐怖。处在这一位置的婴儿,有这样的特征:心理表征极不稳定,好的会迅速变成坏的。
▲图片来源于明见心理读书小组
克莱因的观点以人类婴儿内在的毁灭性为轴心,她认为 恨和嫉妒,就像爱的能力一样,是婴儿先天就有的情感。嫉妒是死本能的最重要表现。其他形式的破坏性是指向坏客体的,而嫉妒是指向好客体的恨。
处在抑郁位(6个月之后)的婴儿,能够认识到自己爱和恨的客体是同一个人,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这一心位与偏执—分裂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焦虑自己已经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与更整合的自我有关;后者关心自己会被他人伤害,与相对脆弱的、感受到外在威胁的自我有关。
在这里,值得提到的是克莱茵两个心理位置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异同: 克莱茵的两个心理位置的交互循环的,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线性的。
克莱茵派治疗师的兴趣点在于患者如何通过投射和内摄的互动内化外在的体验,在操作层面上, 克莱茵派治疗师重点偏向聚焦于幻想和此时此地的治疗情景,而不是患者过去的体验。
接下来,作者概述了英国的独立派的客体关系理论。其代表人物是 温尼科特等人。独立派认识到婴儿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早期关系影响个体发展。温尼科特以其“足够好的妈妈”概念著称,他认为 足够好的妈妈既关心婴儿,也允许孩子发展能力去承受挫折。
总体而言,客体关系理论认为, 驱力出现在关系的背景之下,是次于关系性需要的。而独立派的不同治疗师之间的观念也有细微差别,其共性是:强调关系,特别是早期关系对心智发展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于明见心理读书小组
关于经典精神分析派、克莱茵派和独立派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很适合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上图简单呈现了克莱茵派与独立派的差异,还请各位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图批评指正。
克莱茵派认为幻想是天生的能力,而独立派认为,这一点意义不大,幻想产生于个体与真实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克莱因派聚焦内心去处理咨访互动;独立派则将咨访互动当作彼此建构的人际空间。在对攻击性的理解方面,二者也是不同的。克莱茵派认为,攻击性是天生的,而独立派认为,攻击性是对外在侵犯的反应。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以“俄狄浦斯情结”来描述的内容,在独立派的理论中,变成了由两人关系到三人关系的过程。这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过去学者的理论以及现在学者对其理论的发展。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独立派认为,认清患者体验的现实很重要。独立派的治疗师会探索已经被患者内化的最早期关系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在移情中展现出来。使用的主要技术是重构性诠释。其工作核心是反移情以及治疗师如何利用反移情理解患者的经验。
作者也总结整理了精神分析在美国的发展。主要介绍了 自体心理学和人际间理论。
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科胡特,他关注自恋型人格障碍,认为焦虑的根本是自我体验到缺陷。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自体心理学强调 外在关系如何帮助发展和保持自尊;客体关系强调内化了的自体和客体表征之间的关系。
自体心理学不同于弗洛伊德和克莱茵之处在于,其理论核心是:在孩子的早期阶段,父母的养育问题对孩子心理病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在实践层面,自体心理学的治疗目标是强化脆弱的自我,以便自体可以管理不够好的自体-客体经验,不会丧失自我凝聚力。治疗的任务是纠正患者的自恋性防御。自体心理学派的治疗师强调反权威主义的态度,改变了技术性中立的态度。但是,这些流派的治疗师也有一致指出,那就是认为治疗师是一个客观的、可能是共情的观察者,是患者自我的真实本质的解释者。
在北美发展势头更劲的人际间理论也值得被提及。人际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思想的重要不同在于动机理论,人际理论认为真实的人际关系比本能渴望更重要。作为当代的治疗师,了解诸多理论,并用多种理论去理解患者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必要的。在治疗实践方面,人际间理论强调探索和解释患者的主体性。认为治疗关系是由咨访双方共同建构的,彼此的主体性对咨询对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贡献。
约翰·鲍尔比(鲍比)被放在本章理论部分的最后,可能与鲍尔比发展其理论的时间有关。该理论强调婴儿需要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这取代了过去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攻击性和力比多驱力的重要位置。与克莱茵强调潜意识幻想不同,鲍尔比更强调儿童的真实体验。
在概述以上所有理论后,作者进行了精炼的总结。他将英国精神分析与北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也对各大流派的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此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这些框架只是用来帮助临床工作的比喻性说法。有学者认为,目前的所有精神分析方法可以被放在两种思想之间:一部分治疗师持经典理论,另一部分治疗师对人类本性持浪漫观念。而当代的大部分分析性治疗师,往往是把自己定位在二者形成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这部分决定了他们会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做什么样的选择,以及在咨询室里如何达成目标。
在书中45页的表2.1中,作者整理了主要的精神分析假设,或许也值得我们记忆和使用。
共同点:不把治疗师放在患者的现实检验之外。
03
实践: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在这一章的实践部分,作者主要回答了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什么?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重要的干预手段有哪些?
首先,他提到精神分析适用群体是这样的(弗洛伊德和一些精神分析师这样认为): 病得足够重,又足够健康;有足够的自我力量承受经典精神分析设置中的挑战和挫败。他们认为最好的精神分析可以期待把 神经症的痛苦转化为“普遍的不幸福”。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治疗频次,精神分析每周每周至少4~5次;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每周最多3次。尽管人们也认为精神分析是没有特定目标的治疗,而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有聚焦性的、限定性的目标的,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也有可能是开放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在此处提及支持性治疗与探索性治疗的区别,并使用例子简明易懂的让读者明白了二者的不同。比如他说,当一个患者“忘记”咨询,当他下次来时,支持性治疗的咨询师也许会说:“忘记咨询的你也没有那么糟糕。”而探索性治疗的咨询师也许会说:“对与忘记咨询这件事,我认为你不只对自己生气,你还对我生气,因为上上次我取消了一次咨询。”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什么?诸多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也有其一致之处,那就是:避免冲突不是治疗的目标。“精神分析不是要让病理性反应变得不可能,而是 给患者的自我自由,让它决定是选择这条路或那条路。”
现在的治疗师都同意:治疗分析的核心内容是探索患者内在外在的互动;最终目标是一个 更整合的自我(不需要依赖分裂和投射来保持内在平静);治疗之所以可以促进改变,至少部分是提升了 心智化水平(反思能力)。
作者在本章的最后部分逐个提及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重要干预手段,包括诠释,精神分析的态度,聚焦于此时此刻的移情,聚焦于情感,自由联想,探索患者的需要、梦和幻想,分析防御和阻抗,使用反移情等。他概述了这些干预手段的关键,但作为治疗师而言,近了解这些关键是依然不够的,这些技术具体应该如何使用,作者在书后面的内容中会进行解答。与此同时,治疗师的个人风格和技术也是对治疗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每个人每一遍读书可能都会收获不同的内容。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每次阅读中,得到适合此时此地的自己的那些重要内容。
END
我知道你 在看哟
顾红梅微信公众平台:ghmpsy
热爱心理咨询工作
关注心灵成长
心理动力学取向
欣喜可以与你结伴而行
助理小雪
负责为您安排咨询、培训、转载、投稿等事宜
微信号:schoolstorygu
邮箱:schoolstory.gu@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