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夫妻为什么越长越像?| 变色龙效应及其他

有一句流行的谚语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流传:夫妻之间,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相似,甚至在身体特征上也很相似。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你的面部结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解剖学调整,但还有其他重要因素造成了这种印象。

编者按

来源 | 半岛电视台

转自 | 社会学吧

题图 | 源自pixabay.com

从认识一个你相处很融洽的人开始,你们在一起很长时间,他就成了你的亲密朋友之一。

你周围的人注意到,并评论你是如何重复他讲话中惯用词语的,你有时会模仿他的微笑,也许还会模仿他的说法方式。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你刚认识的时候,他总是重复很多次“完全”这个词,而现在,你在讲话中也在多次重复这个词?

你并非特例,朋友或配偶之间总是有相似之处。

所以,有一句流行的谚语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流传:夫妻之间,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相似,甚至在身体特征上也很相似。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你的面部结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解剖学调整,但还有其他重要因素造成了这种印象。

01 传统从这里开始

模仿是我们从小学习动作和说话的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都必须通过观察他人的一举一动和表情,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这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方式:观察和效仿社会上更强大、更聪明的人和社会地位更高的人。

因此,传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相互联系,我们需要遵循——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周围的人强加给我们的标准,自动将我们的行为与他们的行为相匹配。

这是我们学习一切的开始,走路、说话、语言、音乐,但是那些无意中进入我们词汇表的小动词和单词呢?

大约二十年前,社会学家“约翰·巴奇” (John Bargh)与社会心理学家恰特兰(Tanya Chartrand)在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所谓“变色龙效应”或模仿他人行为的无意识倾向,以一种无意中改变个人行为以匹配他周围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的方式。

两位研究人员进行了三个实验来观察变色龙效应的作用机制。

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描述了他们对一些图片的印象。

当研究者刻意做出一些动作来监测这些动作对实验参与者的影响时,他有时会微笑、摇脚或揉脸。

大多数参与者会不自觉地模仿他。

当被问及此事时,他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它。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想要确定其他人模仿我们的效果。

参与者被分成两组,每组各派出若干演员。

第一组中的演员模仿参与者的动作和手势,第二组演员坚持中性行为。

结果发现,被演员模仿的参与者互动更加顺畅,对与他们的对话者拥有更加友好的感情,而这与演员保持中立的另一组有所不同。

这向我们揭示的事实是,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那些与我们相似或模仿我们的人。

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我们倾向于模仿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

在第三个实验中,团队预先确定了个体之间的共情程度。

结果表明,共情程度越高,他们就越有可能模仿伙伴的行为。

因此,变色龙效应在引起我们共鸣的人身上表现得更多,因为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们,注意他们的所有行为,我们之间会形成更深的联系,这使我们更容易模仿他们。

研究人员还指出,仅仅意识到另一个人的行为会自动增加个人参与该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当我们与一群人共存和互动时间足够长时,就会出现这种效果。

02 变色龙效应有何积极意义

“变色龙效应”对人类社会互动产生积极影响,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所爱的人建立联系。

正如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上的论文所揭示的那样,“变色龙效应”包括手势、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脚部颤抖、打哈欠、说话模式和一些行为。

“变色龙效应”出现在我们行为的许多方面,会引发很多方面的变化。

比如,一旦有人看他们的手机,坐在他们周围的几乎一半的人就会开始触摸他们的手机。

在 2021 年《动物行为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公园、餐厅、公共交通、候车室和晚宴等不同情况下跟踪了大约 200 名男性和女性,研究他们受到影响的程度。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大约 50% 的人在有人拿起手机后 30 秒内看了看手机。

正如研究人员所解释的那样,模拟行为是快速的、自动的和潜意识的,在进行实验的不同群体中反应很接近,并且它与看起来的电话成瘾无关,他们通常不会长时间看手机,也不会特别阅读任何内容,这只是“变色龙效应”。

那么,研究表明,模仿是我们增加与他人归属感和交流愿望的一部分,但还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解释,那就是当我们长期关注某些人时,我们开始不由自主地受到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的影响,这样他们的表达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并且在寻找相似的含义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表达最接近,我们重复我们一直从他们那里听到的话,一般来说,这种对他人行为的反映意味着对话者享受他们的交流,并且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

03 面部也会很像吗?

表达和言语让我们看起来比我们想象的更像,甚至延伸到在结婚很长时间后有时会谈论夫妻特征的相似性。

多年来,这一直引起心理学家的兴趣。

1987年,学术期刊《动机与情感》(Motivation and Emotion)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比较一组夫妻在结婚初期和 25 年后的照片,结果显示,在多年共处之后,确实出现了相似度增加的情况。

不仅如此,根据这些夫妇的保证,配偶之间相似性的增加与婚姻幸福率的增加有关。

然而,研究中提到的对这种现象的一些解释是情绪影响理论。

根据该理论,相似的情绪表达,以及重复使用相同形式的面部肌肉,可能总是会影响特征。

所以,当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时,考虑到他们有过相同的经历,也有大部分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五官比较相似,只是长期的社会交往,该研究还将这种相似性部分归因于夫妻长期共处的事实,并且他们经常遵循相同的饮食习惯,分享相同的习惯、生活方式及其所有事件。

然而,这些结果并非毫无疑问。

几十年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技术对此事进行了研究,他们收集了大约五百张新婚夫妇在二十多岁时的照片,然后,他们收集了这些夫妻在 1960 年代的照片以分析相似程度。

研究人员展示了一个人的照片,与之对应的是,他们展示了一张丈夫的照片以及其他几张照片,志愿者被要求找出与此人最相似的面孔,随后使用最新的面部识别软件进行了实验。

结果有所不同。

《科学报告》在 2020 年发表的研究表明,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相似,其中有很多夫妻确实变相似了,但这其中的解释之一是,这些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与他们最相似的人,也许表情、手势和某些反应的相似性表明了这种相似性的存在。

04 生物学基础

一些研究指出了我们倾向于模仿周围人的生物学原因。

我们拥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神经元,当我们做某事和看到别人做同样的事情时,它的反应是一样的,这些神经元解释了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这促使我们模仿他们。

这些神经元还允许我们通过模仿来学习,通过这种神经元,我们仅通过观察他人就发现了语言、乐器、技能和其他动作,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程度加深,正是这种同理心促使我们下意识地模仿周围的人。

语言学家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另一种解释,他们称之为“语言趋同”。

即当你观看一系列用不同于你方言的方言说话时会发生的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倾向于模仿它并将它的一些词引入你的讲话用词中。

事实上,我们通常倾向于用我们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方言说话,所以,我们会使用一些单词或句子结构或模仿发音,当你与孩子交谈并试图模仿他说话的方式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们受到与我们交谈的人的影响,因此,我们经常重复使用他们使用的术语,这使我们花费更少的精力来寻找合适的词。

我们只是听到了,并且使用相同的术语也有助于与我们的对话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那么,你如何下意识地变得更像你的亲密朋友或家人,这似乎很自然,在这里,你不必为彰显个性而烦恼,你仍然与众不同,你模仿他人的一些手势和表情也不会抹去让你与众不同的特征,这只是你对周围环境的社会同理心的一种反映。

大号流感来袭,你需要知道的「家庭疗法」

这100种心智模型,刷新你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