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卢舫、大霸
专业支持 / 草芽、C.C.
编辑 / KY主创们
关于爱情,曾经流行过一句很古早的话叫:“ 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在“ 决定爱一个人” 时所经历的复杂感受。
相较于“ 喜欢” 的一时冲动,“ 爱” 更容易驱使人 考虑后果、承担责任和 渴望更长久的结局,是需要经过思考并不断付出努力来实现与维持的。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 爱的困惑” :
“ 我真的爱ta 吗,如何认定ta 是我爱的人?”
“ 真正爱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 如果我决定爱ta ,我要准备好面临什么?”
在这些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困扰下,人们便往往爱得犹豫不决、爱得不知所措。而归根结底,是我们并不清楚地知道:“ 决定爱一个人,究竟意味着决定去做哪些事” 。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这个问题总结了以下这十件事,供你参考:
决定尝试信任对方
John Gottman 认为:信任是一切亲密关系的基础。爱一个人,某种意义上就是要与这个人建立一段信任关系。
信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一段感情中经历脆弱和无常的时刻,只有信任,能够给予我们充分的能力去超越对伴侣的怀疑,获得安全感,让关系得以持续( Sorrentino et al., 1995 )。
当然现实中,信任是很难实践的。 有时我们爱一个人,却无法信任ta。一方面, 信任的发生,永远伴随风险、不确定性和脆弱感,你必须预期并允许自己可能遭受伤害,才有可能滋养出信任对方的能力。另一方面,伴侣的特质和行为也影响着我们的意愿和判断。
但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决定爱ta ,就必须学会信任ta ,至少为此作出“ 尝试” 。唯有作出信任的选择, 这段关系才有机会得到更深入的考核,才有可能建立更深刻的链接,你才不会感到越爱越孤独。
决定经历情绪的不稳定
强烈、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是浪漫爱情的重要特征。
爱发生时,一系列由大脑和肾上腺分泌的激素,都会使我们“ 上头” ,这很自然。之后,即使生理感觉逐渐褪去,要想推进更深入的相处,经历情绪波动也是可以预见的必然。
更甚之,要做好心理准备,你还有可能体验到“毒瘾” 的感觉。
研究显示, 在部分极端情况下,爱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与吸毒者相似。当恋爱中的人看到自己所爱之人的照片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与吸毒者毒瘾发作时的表现相同 (Earp et al., 2017)。
这意味着,爱一个人不仅会“ 上头” 还会“ 上瘾” ,并可能产生 「入侵性思维」—— 当你的爱得到回应时,会像被满足毒瘾一样快乐;反之,也会像犯毒瘾时那般焦虑、沮丧和抓狂。
决定拥抱对方的缺点
发现优点,决定了一段关系的开端;拥抱缺点,则决定一段关系的未来。
无可否认,我们被一个人吸引,通常是从看见ta 的优点开始的。但你我都知道,没有人能百分百完美。 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伴侣,往往是我们心中理想化的投射。
伴随关系的展开,距离越近你就会越容易看见ta 身上暴露出的不够美好、不够可爱的一面。但一段好的、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恰恰需要两个人能够在真诚欣赏对方优点的同时,也能看见和包容彼此的缺点。
这并不是说要毫无原则的容忍,而是去共同开启一个“不断升级的、自我披露的互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双方都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被对方验证、理解和关心(Aron et al., 1992)。
“明知ta 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我依然相信ta 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这便是“ 拥抱” 的意义。
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方
很多时候, 建立一段关系,都是从“麻烦”别人开始的。在亲密关系中,懂得一定程度的依赖他人,以及允许他人依赖自己,对于建立起健康、深刻的连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那怎样才叫“ 一定程度的” 依赖呢? 它意味着以相互支持的方式参与到关系里,不损害对方的价值观,也不为这种关系牺牲自己,与独立的人格并不冲突( Whitbourne, 2012 )。
换句话说,适度依赖 是一种能在“依赖” 和“ 独立” 中取得平衡的状态,也是一种 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依然保有强大自我意识的宝贵能力。
比如,你无法下定决心跳槽,这时你愿意主动寻伴侣帮助,听听ta 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决策。当下你内心的状态是平和且自信的,你知道有人在你身边提供支持,同时你也坚定着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你获得了安全感,也会令对方感到「被需要」。长此以往,当你们把彼此视为 「共同面对挑战」的伙伴,信任和亲密感,自然与日俱增 (Bornstein et al., 2002) 。
决定在考虑自己的感受之外,
考虑对方的感受
除了情感依赖之外,爱一个人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方纳入到自己的日常思考和认知中。这种依赖,叫做 「认知依赖(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
在一段真正亲密且忠诚的关系里,人们会逐渐减少从纯个人视角出发看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频繁、自然地把对方的视角纳入自己的思考当中,将自己视为二元关系整体中的一部分。
比如:从称呼「我和ta 」,变成称呼「我们」;从习惯说「我觉得」,变成更多说「我们觉得」,或者计划旅行时,更在意找到一个两个人都十分感兴趣的目的地。
认知依赖一旦形成,不仅利于增进亲密关系中的共情,还被认为利于 形成两个人生活目标的一致性、增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促进一段走向 “ 承诺” 的关系。
所以,当你真正去爱一个人之后,也许你会发现: 换位思考,比想象中简单,作出承诺,也没那么困难。
决定面对额外的压力
所谓额外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关于爱的生理性反应,例如焦虑、紧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等等。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分泌出一种 与压力有关的荷尔蒙(Marazziti & Canale, 2004) ,这种荷尔蒙通常是在关系初期分泌得更为激烈。
那关系进入更稳定的阶段后呢? 更现实、更生活化的相处问题,会取代生理压力,成为爱一个人的主要压力源,比如:
ta 生日送什么礼物好,送的东西不合心意该怎么办?
婚前要不要同居,两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要怎样磨合?
两个人相处、约会的共同开销如何分配,金钱观不一致怎么解决?
... ...
等等。
坦白说,倘若一直单身,或许确实不必经受这些因为是“ 两个人” 所造成的烦恼,毕竟「不谈恋爱,x 事没有。」但话又说回来,单身也有单身的苦。更何况,有许多时候,两个人共同面对压力,多少比一个人硬抗要强。
决定让自我变得更开放,
接受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都有被撼动的可能
我们必须意识到:“爱一个人,往往就是赋予了ta修改自己信条、原则,甚至底线的权利。”
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天生合适的伴侣。即便是高度契合的灵魂伴侣,也无法肯定能够共度一生。两个人想要长久地一起生活,一定会经历“ 求同存异” 的磨合。而 有效的磨合,必然包含了至少一方,或者是双方的行为调整。
在这个过程里,你原本的价值观、做事原则乃至底线,很可能是会被撼动的。
好消息是这并不是坏事。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认为,一 个人面对外在世界的态度,会在一生中不断地波动。这样的波动会为我们带来完整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再拘泥于单一标准,变得灵活而善于变通。这种灵活与变通,在心理学上也叫做 「人格灵活性」。
「公众号主页回复关键词“灵活”,看看什么是“人格灵活性”吧。」
不妨就把爱一个人,看作是克莱因口中,一次美妙的人生波动吧。
决定为对方改变自己的日常
这些改变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
调整原本的入睡时间、饮食习惯,更换了穿衣风格和兴趣爱好,以及无形中言谈举止也出现微妙的变化等等。
总之,当你决定爱一个人,就意味着 你要做好ta“打乱” 你既定生活的准备,并可能迎接被这个人重塑生活方式的洗礼。
不过大可不必感到焦虑, 改变甚至颠覆既往的生活琐碎,并不代表着“失去” ,也可能是“ 收获” 。
试想一下:你以前很少自己动手做饭,但两个人一起生活,你既拥有了日常在家做饭的动力,还解锁了一手烹饪美食的新技能。
与此同时,一个浪漫的心理学理论还提到: 一个值得爱的人,将会成为你自我的延伸(self-expansion)。它预示着,我们能在这段关系中 扩展自己的兴趣、技能和经验,并因此创造更多探索自我的全新体验。
决定更多地幻想未来
真正爱一个人时,你会忍不住要和ta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这种关于「未来」的想象和冲动,无论你只爱了ta 几分钟(比如crush ),还是想要认真地发展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都会在你的脑内发生。
区别是,面对crush 时,你可能只会想一次,想到你们的婚礼会是什么样子就停止。而如果你们在一段长期关系里,这种想象会难以自禁地更多发生。
有趣的是,即使你本身不是一个热爱幻想、喜欢望向未来的人,那个你决定爱的人,也会“ 偷偷” 借你一双瞭望更远处的眼睛。
决定让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新的重要因素
与幻想未来不同,在这个部分, 将对方纳入人生规划的重要因素是指多做一步——去进行更具体、更现实、更能够在短期内看见改变的未来规划。
比如,你幻想和ta 结婚,因此你会进一步计划:
什么时候提出同居,以便推进两个人的关系;
两年内要换一份更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赚更多钱为结婚做准备;
如果搬去ta 理想的城市,需要先创造这些条件;
在制定这些计划和作出决策的过程里,你需要 带入ta的身份、视角、资源,因为你只有把“ta” 纳入了“ 我” ,把“ 我们” 视作“ 利益的共同体” , 并且愿意付出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你们才有可能发展出长久的亲密关系,才有可能在关系中产生 归属感。
KY作者说:
如上,爱一个人真的挺费劲。甚至于我们永远无法完整地概括爱所能包含的全部方面。
但在不断量化爱这个无限合集的过程里,我们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呈现那些劝退你决定去爱的阻力,而是希望能够和你一起,不断探索并拥有 直面爱的真相的勇气。
请相信,这是爱的分量,更是爱的力量。
最后要说的是,“决定去爱”是一段关系的起点,而非终点。事实上,爱是值得人类探索一生的课题,没有人天生就具备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 在后台,我们常常能收到许多“ 以爱开始,却在磨合中感到失落”的留言,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磨合还要考虑更多复杂因素:
两个人在生活和观念上到底有何种程度的差异?
是两个人怎样独特的过往经历,带来了这些差异?
每个书中技巧,要怎样在真实的关系里实践和应用?
……
每对磨合过的伴侣都绕不开这些问题,这每一问都不好回答。
如果你想要认真学习和伴侣磨合关系的技巧,在冲突和疏远之间,走出第三条通往长久深刻的亲密之路,推荐你可以来看看我们热卖中的「21天幸福婚姻共练营」,致力于帮每一对爱人解决爱情中需要磨合的议题(不仅适用于已婚人群,如果你未来考虑结婚,启发也会很大)——
在这门课中,你会通过深度的自我探索, 了解到让你执着炸毛的点到底源于哪些过往的人生经历;
同样地,你也将更深刻地理解你的伴侣,以及 知道怎样类型的伴侣更可能与你开启一段持久稳定的关系;
你也会学到一套实操的婚姻经营技巧,它 来自有18年+经验的婚姻咨询师在上千个案例中总结出的经验;
针对在婚姻关系中的重难点问题(如“亲子关系”“隔代教养”),你也能学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这堂「21天幸福婚姻共练营」,由KY专业硕博心理学主创团队, 联合临床心理学家,亲密关系&家庭教育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淑英老师(18年+婚姻咨询经验),精心打磨6个月推出。
除了帮你解决磨合问题,我们还想通过这堂课, 帮助哪些还没下决心进入婚姻的未婚人士,了解真正的婚姻是怎样的,对“要不要结婚”这个问题想得更明白些;也想帮助那些在婚姻经营中遇到困难的人找到对婚姻的希望感和一套实操落地的经营方法。
「21天幸福婚姻共练营」热卖中
原价599,现在报名仅需399
限量招600人,扫码立刻报名👇🏻
悄悄说:本期严格限制600人,因为我们要对已报名的学员体验负责。同时,由于营期中还包含3次王淑英老师直播答疑,老师档期很满所以无法保证连续开营,希望报名的KYer抓紧上车了~
点点「在看」,分享爱的决定
References: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4), 596-612.
Aron, A., Norman, C. c., Aron, E. N., McKenna, c., & Heyman, R. E. (2000). Couples' shared participation in novel and arous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 273-284.
Blundell, A. (2020).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 What it Is and Why You Need It . Harley Therapy Conselling Blog.
Bornstein, R. F., Geiselman, K. J., Eisenhart, E. A., & Languirand, M. A. (2002).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Relationship Profile Test: Links with attachment, identity, relatedness, and affect. Assessment, 9 (4), 373-381.
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 .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https://dictionary.apa.org/cognitive-interdependence
Earp, B. D., Wudarczyk, O. A., Foddy, B., & Savulescu, J. (2017). Addicted to love: What is love addiction and when should it be treated? 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 : PPP, 24 (1), 77–92.
Marazziti, D., & Canale, D. (2004). Hormonal changes when falling in lo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9 (7), 931-936.
Sorrentino, R. M., Holmes, J. G., Hanna, S.E., & Sharp, A. (1995). Uncertainty orientation and trust in closerelationship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sty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 (2), 314.
Whitbourne, S. K. (2012). How to make your close relationship closer . Psychology Today.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