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第2721期】“五一”特辑|最有范的劳动精神,原来我在课本见过“你”——致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劳动榜样

最有范的劳动精神

原来我在课本见过“你”

★致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劳动榜样

“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带来末春初夏一阵温热的风,“劳动”二字蕴含的温暖热情将空气渲染。在生活中, 处处尽是热爱劳动、践行劳动的景象,如同飞云红霞,令人心驰神往。

18

十八

19

十九

20

二十

21

廿一

22

廿二

23

廿三

24

廿四

25

廿五

26

廿六

27

廿七

28

廿八

29

廿九

30

三十

1

劳动节

2

初二

3

初三

4

初四

5

初五

6

初六

7

初七

8

初八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 课本,我们会发现:那些 踏实勤奋、匠心奋斗的人物陪伴我们走过每一节课,让我们一品劳动精神是如何 “可掬河汉万顷,得摘理想星辰”

那么“五一”劳动节之际,就让我们再借良辰,赞颂他们的 劳动精神吧!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精神

张衡曾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勤俭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一直被继承且被当代社会大力推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和根本。而 在课本中,就有他们为我们树立模范

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通过对母亲的回忆,把一个 伟大而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艰苦的岁月里凭借勤劳和智慧,抚养了八个孩子的母亲形象展现了出来,无形中母亲也把 勤劳节俭的精神传递给了儿孙后辈。

片段欣赏: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 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 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 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 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父亲

——李森祥《台阶》

《台阶》中,李森祥细致描写了父亲 建造高台阶的准备和动工过程,在这艰辛而又漫长的历程中,父亲凭借 吃苦耐劳的精神,用 节俭积累的毛票,用 辛勤锻造的汗水,用 大半辈子的积铢累寸,建造了理想中的九层台阶。

片段欣赏: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 一年中他 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 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 身上着一片大汗, 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 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 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 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少年辛苦终身事”

——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 不断地克服困难阻碍、追求自我超越的精神状态,是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 拼搏、奋斗、干劲和闯劲,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奋发向上:

宋濂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叙述自己 借书求学的困难和勤苦学习的经历,他不仅不被饥寒奔走所困,也不被家境贫寒所苦,而是勤勉求学,最终成了一代文学大家。以此勉励青年人 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 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片段欣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 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全词“狂”态毕露,抒写了 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他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蕴含着 不输少年的雄心和奋斗之志

诗词欣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山代有才人出”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新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 具备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不断产出、不断创造,拥有 与时俱进的觉悟,才能够为自我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居里夫人

——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科技创新是 通过劳动创造出新的对社会有益的科研成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敢于提出质疑、尝试并挑战前人没有过的思路方法,需要艰苦不断地重复和无数次的循环积累。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成功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过程,再元素镭美丽的颜色中,我们看到的是 对科研的热爱和创新的渴望

片段欣赏: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 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 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 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

有一天,玛丽 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 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 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设计者与匠师

——叶圣陶《苏州园林》

艺术创新是艺术劳动者通过艺术作品来展现其中包含的美感和创造性思维,能让我们对劳动成果具有美的体验,同时对我们的 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苏州园林》展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 精巧利用假山、亭台、花草树木的堆叠, 创造出“如在画图中”的园林美,通过学习,我们更能感受劳动的独特创造和伟大之美。

片段欣赏:

设计者和匠师们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面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 “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只留清气满乾坤”

——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 主动自愿地为国家、社会、他人付出,不问得失、不计回报的劳动精神。瑞士作家海塞曾说:“我们应当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在课文中,我们曾接触过多少人物,他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邓稼先

——杨振宁《邓稼先》

课本中,我们看到了 爱国奉献精神,这是人们所散发的一种真挚、热忱的报效祖国的情感,他们自发地 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祖国建设做贡献。《邓稼先》一文中,科学家邓稼先克服一切个人苦难,支撑自己 把一生奉献给祖国核武器事业的精神力量,就是他 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家国情怀

片段欣赏: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 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解放军等人

——彭荆风《驿路梨花》

爱的奉献传递亦令人动容。《驿路梨花》中 解放军叔叔、梨花姑娘、善良的哈尼族小姑娘、哈尼族的老爷爷和修补茅草屋的老余共同守护一间充满爱心的茅草屋,只为路人能寻得一个地方休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 传递人间温暖,维护民族大团结。

片段欣赏: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兩的小屋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儿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五一”劳动节一年一日,但 劳动精神伴随我们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在语文的春夏秋冬里,我们时常接受着劳动精神的洗礼,在桩桩件件的人物事迹中, 感受劳动者的魅力,并努力地向之迈进

声明:

本文资源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杭州市紫金港中学 林佳子

审核:杭十五中 张敏

西湖语文,静候君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