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爸妈充电站:做好这几点,远离角色倦怠与疲劳
分享人:李一岚(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李一岚老师跟大家分享了《爸妈充电站:做好这几点,远离角色倦怠与疲劳》
李一岚老师认为,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优雅地退出孩子的生活,只做孩子生命中的帮手。要学会从小到大逐步地退出,逐步自主、隐私、生活等交还孩子。比如3岁的时候,要退出餐桌,让孩子掌握自主吃饭的技巧;5岁的时候,退出孩子的卧室,让孩子减少依赖独自休息;6岁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隐私,退出浴室等等。
做家务是锻炼整理家务的能力,这点是需要我们家长逐步教给孩子的,一旦孩子做好要给予及时的回馈,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的任务只有学习。
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之后引导孩子更多地结交朋友,只有孩子的朋友多了,父母才会更加轻松。
主 题:关注ADHD:没到青春期就叛逆的儿童!
分享人:马春树(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创始人、院长)
在第一部分,马博士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孩子难以管教,他们显得极为活跃、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这些看起来有很大问题的孩子,可能是遭遇了ADHD,也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
在第二部分,马博士带大家充分地认识了ADHD。患有ADHD的儿童主要分为两种大的表现,第1种表现为注意力缺陷,第2种表现为多动冲动障碍。它们分别都有临床判断的标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如果有朋友想判断自己家孩子是不是患有ADHD,也可以去当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在此基础上,马博士提到:ADHD其实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在儿童中大概有7%的患病率,而且也更容易合并其他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焦虑障碍或品行障碍。所以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真的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将ADHD的孩子简单粗暴地归结为不听话不懂事,不但可能耽误孩子的治疗,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困扰,因为这些孩子实在是太难带了。
不仅如此,很多老师会简单的认为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完全来自家庭或者父母,来源于父母的教养能力不足。老师会频繁地找家长“告状”,如果家长不够了解孩子,没有足够的定力,很容易被带偏,用更加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但没办法解决问题,反而会破坏家庭和谐和亲子关系。
第三部分,马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一定比例ADHD的孩子可能会合并ODD(对立违抗障碍),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会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对于ODD形成的原因,马博士介绍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内部冲突、负面强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立违抗的情绪和行为,以及学业和社会功能受损。那面对ODD的孩子,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马博士特别提到:所谓的心理治疗不只是孩子的心理治疗,同时也需要做父母的心理干预,让父母稳定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问题的控制和改善。
在报告的最后,马博士和主持人共同就大家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一些解答,其中对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马博士对于家长面对孩子行为情绪问题的处理之道。人类的语言是不可信的,当孩子说他不想上学不想做事的时候,可能不是真的不想,只是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看见,如果家长能够稳住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爱,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主 题:巧用CBT技术 家长轻松拆解自己情绪爆点
分享人:郭勇(原国家三甲医院心理学专业创始人、心理科主任)
郭勇老师重点讲解了从认知上解决情绪困扰的方法,并融入大量趣味案例,深刻生动。
老师首先解释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念:人的认知、行为、生理相互作用,引起情绪;认知不同,情绪和行为就会不同。
其次提到,我们作为家长,会有很多错误的观点结论,比如读心术、不合理想象等,导致出现负面情绪,这是需要调整的。
对抗情绪困扰,首先要学会接纳它,看见它,就够了。接纳自己并不那么优秀的子女,也要接纳并不那么优秀的父母。另外,可以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等方法来进行调整,老师给出多条具体提问的建议和方法,打开了大家的提问思路。
接下来,老师使用辩护律师的角色模拟练习,巧妙生动地提醒家长,要学习理解和倾听孩子的想法。
最后,老师讲述家长苦恼常见的原因和不合理认知,并给出了应对和化解建议,让育儿更有方向,让家长更有希望和力量。
主 题:帮助孩子克服拖延,高效学习
分享人:张雯(曾任山东理工大学老师、6S学习策略课讲师)
很多学生都报告说,自己有拖延的困扰,并且认为是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拖延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问题。其根源有三,
1、想要在用拖延逃避自己不想接受的结果,比如内心感受、恐惧、压力等;
2、常把时间看作为需要制服和取胜的对手,与时间产生纠葛;
3、与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有关。
父母的包办、担心、娇惯、不信任,常常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对家长过度依赖,丧失动力,缺少兴趣、害怕自己做不好,而这些往往是导致孩子用拖延的方式来回避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演变成拖延的习惯。
要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拖延呢?张老师讲授了四大策略。
1、目标策略,让孩子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目标要明确、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2、自我调控策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3、快乐学习策略,克服畏难情绪,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学习中,调动左右脑协调一致学习;
4、激发内在潜能策略,帮助孩子塑造臭味相投的自我形象。
主 题:正面管教—不惩罚不骄纵的孩子教育之道
分享人:王中会(心理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教授)
王老师提到不要过度惩罚孩子,也不要过度骄纵孩子。这条教育理念既是正面管教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本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王老师提到正面管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为不过度骄纵,何为不过度惩罚。
对于那些受到家长溺爱的孩子,王老师举了生活中学骑马和名著里贾宝玉的例子,说到那些从小被过度保护和呵护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能力弱且成长动力不足等情况,因为他们太依赖父母了。然而当父母没有办法给予他们支持和保护时,他们反而就会怨恨甚至敌视父母。而那些从小就被父母忽视或者过度惩罚的孩子,往往会形成性格的冷漠,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与父母建立情感链接,当他们与父母没办法进行情感链接的时候,他们会对外界失望,封闭自己,形成一种看起来很冷酷的性格,进而导致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不足。
那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王老师提到:可以利用正面管教。温柔而坚定地与孩子相处,它可以有效地平衡骄纵与惩罚之间的关系。其中温柔就是和孩子建立一种情感链接,即使面对孩子的问题也能做到既指出问题又包容错误;而坚定则是坚定的引导,不过度关注与保护,从而让孩子脱离溺爱的土壤。
在报告最后王老师告诉我们,温柔而坚定,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很难做到温柔。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很难管理好情绪,而这部分又和自身的情绪系统有关。它涉及个人和家庭的情绪系统是否稳定。当面对自身不太稳定的情绪系统时,家长要学习觉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关系的能力。只有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更好的面对孩子。而这,是作为家长必须要修炼的功课。
主 题:用爱与陪伴,助抑郁的孩子走出阴霾
分享人:幸宇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培训师、中德家庭治疗师)
宇光老师从症状系统开始,接着为家长解读疗愈系统,最后告诉家长要用爱陪伴、走向希望。老师认为家长如果觉得孩子抑郁了应该去专科医院来解读,而非通过自测量表来判断,抑郁症状有自己的生理机制,外部刺激是抑郁的触发机制之一,另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
当孩子抑郁后,宇光老师提到了三大疗愈系统,分别是针对症状治疗的医院、帮助孩子的家庭和提供有效支持的社会力量。社会可以提供理论支持、群体支持和心理服务;医院要对症治疗,家庭要理解关爱和支持陪伴,这些力量共同带给个体的改变。
家庭要怎样帮助孩子呢?宇光老师告诉家长首先应该澄清期待、确立目标,家长和孩子需要澄清彼此的期待;其次,我们应该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最后,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进步,小步前行。当然,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丰富策略,共同探索出更多的解决之道。
主 题:专注力培养,这些方法最有效!
分享人: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EDx讲者)
林思恩老师认为培养孩子专注力,首先要抓住底层代码,关键就在于安全感,1岁之前是培养安全感的关键期。控制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循序渐进发展的,从神经生理调整到感觉运动调整,再到内源注意力的发展。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控制管理能力,4-6岁正是提升的关键期,这段时间里,家长开始要适当放手,让孩子主动发展他的前额叶,家长要鼓励孩子去试错,给孩子试错的空间概念,同时守护好孩子,也就是说持续关注他们发展的过程,关注他们有没有主动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最后,家长要帮助孩子主动自控调节,做好照护、支持和守护。
主题:社交力训练: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
分享人:李一岚(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朋友充满同理心的,同时也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孩子社交力的发展,与他的亲子关系互动模式息息相关,孩子感觉到来自父母的包容、接纳、尊重和理解,更容易抑郁良好的社交能力,发展出健康的人际关系。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亲子关系是否是良好的呢?有三个迹象:
1、孩子可以放心的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孩子遇到问题时,或者是做了坏事,愿意和父母说;
3、孩子愿意和父母 分享自己的是想法和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学习对象,当孩子体验到被父母的接纳、理解,平等的交流和分享,他自然会这样对待别人,也会要求别人来这样对待自己。
接下来李老师从焦点解决的角度,分享了一个小诀窍,如何共情性的理解和尊重他人。
当他人所处困境时,焦点解决有这样四句话:
· 你一定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 你一定已经尽力了
· 你一定会有例外
· 你一定会有办法
可以看出,这四句话层层引导,从理解和尊重开始,最后帮助他人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健康的友谊。
主题:培养孩子的底层学习力-动力、策略和习惯
分享人:
马春树(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创始人、院长)
朱淑玲(原北京景山学校高级物理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北京卫视《民法典通解通读》栏目特邀少儿心理咨询师)
马春树老师提出运用动力催眠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通过调节孩子的边缘系统来给有意识的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持续意识的续航能力就有了,做到这一步以后,再去活跃孩子的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充分放松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接下来,马老师谈到孩子学习能力提升是需求在前,能力在后的,能力来自于压力,家长不需要去打扰孩子的自主学习。
朱淑玲老师从学习策略来讨论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好的老师会给孩子更合适的学习策略,把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未来联系起来。在学习策略方面,孩子可以前一天晚上做好准备工作,在每天学习结束后要复盘;另外,科学的学习是效率的保证,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最后,学习程序是良好学习成绩的保证,这对于初高中孩子尤其重要。
廖文婷老师从心理健康角度向我们揭示了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通过焦虑厌学的案例,展示如何打破焦虑循环圈(激发事件→负面情绪→负面想法→负面行为→导致结果),通过面对负面想法来降低孩子的焦虑、调整认知。孩子的心理模式与学习状态息息相关,同时家庭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
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坛
明年再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