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史上真实的廉颇、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没几个老师愿意讲出来

《史记》:“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出处。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廉颇,一个是蔺相如。廉颇公元前327年出生,前283年代表赵国攻打最为强盛的齐国,占领了阳晋有功,名震天下,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蔺相如,赵国著名的外交家,在他外交事业中,有两件事最为经典,一件是完璧归赵,另一个就是渑池之会。前279年,蔺相如跟随赵惠文王会秦国的渑池之会。宴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家强盛,处处不给赵惠文王面子,蔺相如就用才智处处帮赵惠文王化解危机,回来之后被封赏为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这就导致了廉颇的不满,蔺相如为了不起冲突,处处避开廉颇,让人以为蔺相如很怕廉颇。

不过,蔺相如后来的一番话传到廉颇耳朵里,让廉颇明白蔺相如平时好像很怕自己,其实是不想与廉颇内讧,给秦国找到机会攻打赵国。廉颇为了请罪,就脱下衣服,身上捆绑着荆条去蔺相如家。

负荆请罪的故事就到了这里,可老师就并没有再告诉我们廉颇蔺相如后来的结局都怎么了,他们是幸福的过完下半生,还是悲惨的过完下半生?其实老师不教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不想破坏了负荆请罪美好的结局,因为在这之后的廉颇蔺相如结局都不好。

公元前262年,秦王发动长平之战,起兵攻打赵国,廉颇采取保守策略应战,此时赵国的君王已经是赵孝成王,他一不小心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怀疑起廉颇的能力,就把廉颇换下,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的能力连他母亲都不相信,可想而和是有多差,蔺相如这么聪明的人就更清楚,即使身患重病也要拖着病体求赵孝成王收回成命,但赵孝成王没有他爹那么信任蔺相如,坚决不同意,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国40万民兵被秦国名将白起杀了个精光,蔺相如身体本来就不好,听见那么多赵国人死了,气急攻心之下一口血吐出,不久就去世了。

而廉颇这边,因为赵国输了长平之战,他有被赵孝成王重用过,但是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更加无能的赵悼襄王继位之后,廉颇又被赵悼襄王解除兵权。从此之后,廉颇彻底死心,后半辈子如丧家犬般投奔过魏国,也投奔过楚国,但是毫无建树,渐渐的魏国楚国也不重用他。

曹操形容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廉颇,他无论去到哪里一直都是身在别国心在赵,尽管人已经老了,还有报效赵国的雄心壮志,可惜的是,赵国两任君王都有眼无珠,不相信他重用他,导致他郁郁而死。廉颇蔺相如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奋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但他们也都因为糊涂的君王在悲愤中而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