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副总理之子纪坡民,回忆中南海往事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生存基本问题,很多人奋斗一生,也不过是为了这四个字。

区别在于,有人的锦衣玉食,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是粗茶淡饭,而其中的区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贫穷限制了想象,这曾经是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但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

1949年6月15日,毛主席等领导人住进了中南海,从此,这里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神圣又神秘的地方。

很多人好奇,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住进这里,也好奇生活在中南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真的超乎人的想象。

前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纪登奎之子纪坡民,曾经在记者和友人面前,回忆中南海的往事,揭开了中南海的神秘面纱。

收入普遍不高

纪坡民是一位在历史学和法学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还是纪登奎的长子。

1969到1980年,纪登奎曾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因为父亲的关系,纪坡民亲历了中南海的生活,而这段日子也成了他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一个初夏的午后,纪坡民在记者和友人面前,又将中南海的往事娓娓道来。

在纪坡民的记忆中,中南海领导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纪坡民回忆说:住的地方并不算宽敞,最关键的是房租高得有些离谱。

国家领导人不仅买不起房子,住公家分配的房子还需要交房租,听起来十分匪夷所思,但这就是事实。

纪坡民对母亲因为房租太高而大发脾气的事情,印象格外地深刻。

那时候他们一家人刚刚搬到北京,后勤部的干部就通知他们每个月要交150元的房租。

纪坡民的母亲也是一位老革命了,性格直爽的她,直接和后勤人员吵了一架,房租才从每月150元降到了每月30元。

住中南海的房子要交租金,就已经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了,而房租还可以讨价还价,就让这里的生活,瞬间多了很多的烟火气息。

当然纪坡民也说了,母亲并不是不想交房租,也不是想搞特殊,作为一个老革命,她的思想觉悟是很高的。

母亲因为房租而吵架,主要还是因为穷,虽然他们都是国家干部,收入并不高。

纪坡民的母亲,那个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是160、170块钱,如果缴纳150元的房租,基本就没有剩余了,可一家人还要生活。

虽然还有父亲的工资,但显然日子过得还是很紧巴。

得益于母亲的直爽,纪坡民一家的房租降到了每月30元,但是老实的华国锋就吃亏了。

纪坡民清楚地记得,当时华国锋刚到北京的时候和父亲的工资薪级是一样的,每个月也就是二百多块钱。

面对一个月150元的房租,华国锋没有说什么,每个月按时缴纳。

200多的工资,房租就用掉了四分之三,这简直比现在大城市的租客境况都惨。

纪坡民说他家的经济情况,还不是最窘迫的,家里人口多的刘少奇和朱德两家的生活更艰难。

刘少奇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多,而朱德却是因为把自己的侄子侄女都接过来了,他们的父母在战争年代都去世了。

中央领导人的生活虽然没有到捉襟见肘的地步,但也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样生活奢靡,吃饱穿暖,仅此而已。

国家领导人尚且如此,普通工作人员的生活就难了。

纪坡民就记得一位在首长身边工作过的干部,他当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6元,虽然妻子也有工作,但两口子的收入都不高。

单单是一家四口在食堂的伙食费开支就是24元,加上他偶尔抽个烟,每个月工资几乎没啥剩余,最害怕发生个突然的事情急需用钱。

总的来说,那个时候国家还是太穷了,干部工资定级之后就没有再涨过,后来还降了一些。

1960年,毛主席的工资也不过是每月404元,虽然当时的物价低,但这个工资也绝对不高。

毛主席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的稿费,而他又总是自觉把稿费捐给组织。

在纪坡民的回忆中,李先念算是出手比较阔绰的,因为他工资有400多,而且家里负担也小。

李先念偶尔为了给加班的工作人员提神,会“斥巨资”买咖啡,一杯咖啡4毛,30人就是12块,这都够一般家庭半个月生活费了。

纪坡民说自己的父亲就不敢张嘴请客,毕竟家里人还要吃饭。

偶有特殊待遇

很多人都认为,住进中南海衣食住行都不用花钱,所以工资多少根本无所谓。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纪坡民回忆说,不仅要交房租,买日常的生活用品也和老百姓一样。

挣多少花多少,住在中南海的领导也是如此,买菜和日用品的花费同样要从工资里出。

唯一不同的是,这里买菜的渠道比较严格,这也是为了领导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着想。

现在的广告特别喜欢用“专供”和“特供”的字眼儿,其实就跟中南海领导吃特供的东西有关。

可事实上,中南海领导人吃的米面油等日常的物资,和外面市场上是一个价格,除了肉类便宜一点,供应的种类略微丰富一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领导人吃的东西,仅仅是在食品安全上比较特殊罢了。

有一次,纪坡民和新婚的妻子去中南海看望父母,在街上买了山楂糕准备做汤。

结果被炊事员拒绝了,因为根据规定——外面买的东西不能给领导人吃。

除了吃的上有特殊要求,领导人的保卫工作也比较特殊。

纪坡民回忆说,按照他父亲的级别,家里住的是一个警卫班,而邓小平当时家里住的是一个警卫排。

为了保证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每个领导家里还会配备秘书、司机和炊事员等人。

这些人都是拿工资的,不需要领导人从工资里出——当然也负担不起。

回忆完“住”和“吃”之后,纪坡民又回忆起了“衣”和“行”。

领导人出行几乎都是公务活动,不需要个人花钱。

而在衣服着装上就更简单了,在军队任职时免费发军装,几乎是一年四季都穿着。

如果需要到国外出访,国家会专门发一些置装费,毕竟关乎国家的形象。

在日常,每位领导有600元的制衣费,到指定的服装店里去量尺寸订做就可以了。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十分的节俭,没有必要几乎不添衣服——纪坡民说父亲就只有一套中山装,从没订做过西装。

纪坡民在回忆中南海往事的时候,最自豪的就是,国家会给领导人配备家电。

电冰箱是初到北京就配备的,黑白电视机是1971年配备的,1975年还配了空调……

当时能用得起这些家电的人不多,所以纪坡民也记得格外清楚。

纪坡民也说了,如果不是国家给配备了,根据当时的收入是买不起这些家电的,所以除了国家配备的,家里连收音机和自行车都没有。

这也不是因为母亲不懂得勤俭持家,一是因为收入不高,二是因为,父母都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追求。

纪坡民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也没有回避一些特殊的事情,他很坦然地说出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特殊关照。

纪坡民说,弟弟妹妹都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即便是干部弟子也必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一点父亲没有搞特殊。

纪坡民的大妹妹下乡近两年的时间,二妹妹下乡近一年的时间,唯独弟弟是在农村劳动时间最长的,有4年的时间。

后来,父亲就通过招工的方式让两个妹妹回到了城里,而弟弟则是上了大学才离开农村的,关于弟弟是不是受到了特殊照顾,纪坡民说他不清楚。

其实在纪坡民的回忆中,所谓的特殊待遇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吃专供的食物,有专门警卫人员,这是他们的特殊身份决定的。

至于纪登奎为子女的工作而打招呼,这大概是天下父母所有的共性,也无可厚非。

每日工作繁多

能住进中南海的领导人肩上都有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工作。

在纪坡民回忆起父亲的工作,就是一个字——忙。

父亲从没有过休息日,就算是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每位领导人的工作时间都很长,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两眼一瞪,干到熄灯”——这是最贴切地形容。

除了每天工作时间长,纪坡民还对父亲“黑白颠倒”的作息规律,记忆深刻。

而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毛主席这样作息规律,其他领导人不得不如此。

纪坡民回忆说,父亲每天基本上中午12点到下午1点之间起床,只要睁开双眼就开始工作,就连洗漱的时间都不放过,一边洗漱一边看报纸。

之后就是立即阅办送到家里的文件,这些文件每天由专车源源不断地送过来,不分白天黑夜。

等到把这些工作全部都处理完,才是“早饭”的时间。

饭菜都很简单,父亲吃得也很快,纪坡民回忆说。

在等待司机和秘书准备出发的空隙中,父亲会打一会儿喜爱的乒乓球,常常是刚刚热身就要去上班了。

等到父亲下班回家的时候,基本上是凌晨12点到1点了。

虽然很晚回家,也顾不上吃饭,还要把白天送来的文件全部批阅了,等全部忙完,基本上就是凌晨的两三点了,这时父亲才会吃上些“晚饭”,然后才躺下。

躺下也不代表休息,父亲每年日理万机,需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在等待安眠药起作用的时候,父亲还是看文件。

一般到了凌晨5点左右,父亲才会真正地休息。

全家人都知道父亲很辛苦,也知道他的作息时间,所以都不会打扰他,要想和父亲聊聊天,就要看准时机。

纪坡民就能准确地把握时机,一般是父亲吃过“晚饭”后的凌晨四五点,如果那天的文件不是很重要,早早地批阅完了,他就能躺在床上和父亲说说话。

国家领导人还好,上下班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最惨的就是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夜里要陪着领导加班,白天还要按时上班,纪坡民当时最同情的就是他们。

假期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就是奢望,在纪坡民的记忆中,父亲连春节的时候,都很少能正常和家人吃年夜饭。

纪坡民回忆起父亲唯一一次放假,还要感谢叶剑英。

那天是春节,政治局的会议室里依旧忙碌如常,周总理像往常一样带着大家埋头苦干。

风趣的叶剑英,向周总理提出了给大家放半天的假,而周总理也同意了。

那天,父亲是晚上十点多回来的,纪坡民说。

其实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工作时间长、没有节假日都是常态,遇到紧急的情况,甚至都是不眠不休。

纪坡民回忆起中南海的往事,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那里发生的一切看似寻常,可在纪坡民的回忆中却十分珍贵。

中南海,一个每个中国人都熟悉,但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和寻常百姓一样,离不开柴米油盐。

前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之子纪坡民,在回忆中南海往事的时候,总是带着对往日生活的回味。

可惜物是人非,时光再也回不到从前。

回忆总是最动人,当时的欢乐也好,苦难也好,在回忆中都弥足珍贵,而中南海的寻常往事中也透着不寻常的伟大。

参考文献:

【1】《中南海高干待遇揭秘》,《共产党员》

【2】蜀人三只眼:《中南海高干的薪资待遇》

【3】杨明:《中南海轶事》

【4】陈晓农:《中南海的日常生活》

【5】王凡:《中南海西楼甲楼人家——刘少奇一家人的平民生活》

【6】张兴元:《纪登奎拜年的故事》

【7】李胜林:《话说纪登奎》

【8】王灵书:《纪登奎与我的一次谈话》

【9】高成林:《中南海工作往事》

【10】杨明:《中南海轶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