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TA 们不爱自己也不爱你:「自恋型人格障碍」万字科普

豆瓣有个小组叫「自恋型人格障碍」(简称 NPD,后文的 NPD 均代指自恋型人格障碍),相比较其他人格障碍类型的小组(比如回避型、边缘型等),该小组中多以曾和 NPD 有过亲密关系的人求助为主:

「大家是如何说服自己不去报复 NPD 的呢?」「为什么会反复吸引来 NPD?」「被 NPD 摧毁的人生还能重建吗?」

他们统称自己为「幸存者」。

为什么 NPD 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痛苦?他们内心又在经历怎样的挣扎?一个人「自恋」到什么程度会发展成为 NPD?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万字科普,和大家一起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身上的那些事,主要包括 5 个方面:

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自恋型人格障碍?

得了自恋型人格障碍,应该如何治疗?

家人/朋友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我们如何与他们相处?

我们推荐的一些自助资源(书/影视剧)

内容全面、实用,旨在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提供框架性的科学认知。有点长,记得分享给需要的人❤️

(*请注意,诊断需要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完成,请勿根据文章自行诊断。)

🌲 自恋型人格障碍概述Overview

1968 年,心理学家科胡特基于自恋的概念提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一词(Kohut, 1968)。随后 1980 年,《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明确了 NPD 是一种人格障碍,并为其诊断建立了标准(3rd ed.; DSM-III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1980)。

NPD 是言行具有戏剧性和夸张性的 B 类人格障碍(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中的一员,指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模式。NPD 经常被描述为 傲慢、自我中心、控制欲强,且缺乏共情,他们也可能有浮夸的幻想,确信他们应该得到特殊待遇。

这些特征通常始于成年早期(18-25 岁),并且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亲密还是工作关系抑或其他任何场景中,都会表现出上述特征。 患病率估计在 0%到 6.2%之间,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容易患有 NPD,大概占比 50-75%。

✂️ 症状和成因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0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 9 种症状表现

NPD 有一系列的症状表现,自恋谱系模型(Narcissism Spectrum Model)指出认为 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是 NPD 的核心特征(Krizan & Herlache, 2018)。根据 DSM-5,常常有下列 9 种表现: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

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当他们谈论工作或人际关系时,他们经常夸大或谎报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例如你会听到他们总是强调自己付出贡献了多少,有多伟大,对于他人来说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2.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由于现实并不支持 NPD 对自我重要性过分夸大的感觉,因此自恋者生活在一个自我扭曲、自欺欺人的幻想世界中。他们幻想着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以维持自我的特殊感和掌控感。

这些幻想将现实和想法之间的矛盾合理化,以保护他们免受羞耻的体验。旁人任何有可能打破幻想泡沫的事情都会遭到 NPD 极端的防御,例如愤怒,否定,攻击他人。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亲密伴侣也常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或特别」而遭到他们的贬低。

4.要求过度的赞美

NPD 需要来自周围人源源不断的赞美,以维持对自我的肯定。因此,NPD 建立起的 人际关系通常是较为肤浅和工具性的,他们并不是为了寻求体验亲密感,互惠感,而是为了他人赞扬,仰慕自己,从而感觉良好。如果你不再赞美他们,他们可能会把这种行为视为背叛。而且他们的自尊感非常脆弱,无法忍受被批评,接受批评时往往会贬低对方。

5.有一种权力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他们期望自己得到一些特殊的优待,总是认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无论他们想要什么,期望他人做什么,他们都理应得到。例如,NPD 会让别人帮忙拿一个快递,尽管别人现在非常忙。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他们总会利用、剥削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太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算你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们仍然难以真正理解。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NPD 在共情能力发展上存在缺陷,他们很难理解他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此和他们在一起的人 常常感觉到痛苦,觉得自己被忽略。在 NPD 小组里,NPD 的伴侣们通常称自己为 「血包」,供 NPD 吸血用。

8.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当 NPD 遇到那些自信和受欢迎的人时,更容产生恶意妒忌和威胁感。他们不会通过提升自己来消除这种差距,而是用贬低,否认来作为防御机制。例如,有同事绩效排名靠前,NPD 可能会说:「绩效好就能代表他厉害?谁知道他怎么得到的?」

9.常常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纸钞屋》

0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两种亚型及共病

NPD 的临床症状具有复杂性,上述内容只描述了相对单一、同质的症状表现——即显性自恋。而随着对 NPD 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其存在不同的亚型(Levy, 2012),其在病理学上存在不同的表现:

1.显性/自大自恋型

显性自恋的典型症状和上述内容描述的相似, 他们往往比较外向,但缺乏合作性,让人觉得自私,专横。他们总是夸大自己,让自己看起来非常「自信」。表现为傲慢自大,高度特权感,无根据的期望、过高的愿望和自我中心,以及不能实现的野心或成功等。

2.隐性/脆弱自恋型

隐性自恋的特征没有很清晰地体现在上述特征中,和人们普遍认为的自大型的自恋不同,隐性自恋相对内向。其通常表现出不安全感,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自尊心低下,更容易嫉妒他人。尽管隐性自恋也异常自我,但这类人群和典型的自恋特征不太相同的是,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害羞与脆弱。

虽然两种自恋表现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特征,但是可以看出 他们的核心特征都是自恋,对自尊有不现实的要求,且不允许他人否定和破坏。

NPD 经常会和一些病症共同发生,例如药物滥用、双相情感障碍和其他人格障碍。此外,两个不同亚型的 NPD 的共病类型存在一定区别, 显性 NPD 通常和药物滥用,反社会、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关。而隐性 NPD 更容易抑郁,焦虑,产生自伤行为(Caligor et al., 2015)。

0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常见误区

1.「自恋」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吗?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XX 好自恋呀」,自恋和 NPD 是一回事吗?

自恋的定义和 NPD 存在相似性,是指一种认为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比他人的更重要,并表现出自我夸大性的特权感。 适度的自恋是健康的,认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更重要」实际上是自然进化过程中,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发展出的心理特征。人们必须首先考虑自我利益能否得到实现,否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Brunell et al., 2008)。

而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自恋,自恋也有适应性和非适应性之分,适应性自恋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乐观水平和自我觉知力。而非适应性自恋个体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冲动性和更低的共情能力。

只有 当自恋特征发展为非适应性,其阻碍了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损害了个体的健康心理能力时,它才会变成一种人格障碍,并且需要同时满足多种诊断标准中的表现,只有少部分人会患病。

因此自恋不一定是 NPD。

《YOU》

2.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都很「自信」吗?

自信是一种关于自我的概念,意指基于客观事实,对自我能力的确信。其包括三层含义:

自信指向自我,是对自己的相信而不是他人。

这种「信」是准确和稳定的,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轻易变化。

信的内容尤指能力维度,例如自己的学习成就,做的什么事情等等。

NPD 和自信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都有所差别,NPD 不仅是一种关于自我的概念,也 十分强调了其人际交往的心理行为模式,例如 NPD 存在剥削,利用他人的表现。

其次, NPD 对自我的认知是自大的,有偏差的,且不稳定的。例如,同样是面对常常考试年级前三,而这次却考了三十几名的情境。自信的个体会认为我仅仅是没有发挥好,继续努力学习,下次一定能正常发挥。而 NPD 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例如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或责怪考试太难。

最后,NPD 不仅仅觉得自己能力优秀,而是 自己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特别的、高人一等的

因此自信和 NPD 存在很大区别。自信有助于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 NPD 作为一种病态人格,会干扰其社会生活,同时也会给其身边的朋友,家人等造成困扰。

04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研究表明 NPD 发病存在一定的个体和环境差异,但是研究尚未明确特定成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以下几点是 NPD 的「风险因素」:

1.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容易患有 NPD

研究表明相较于女性,男性的自恋水平更高(Grijalva et al., 2015),也更容易患有 NPD(Carter et al., 1999)。但就具体症状而言, 男性更缺乏共情力,女性更容易表现出妒忌(Hoertel et al., 2018)。

究其原因,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而言,为了繁衍后代,男性进化出更强的攻击性,支配性等容易产生自恋的特质。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一方面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社会期待男性角色表现出更多的竞争性,这些也增长着男性的自恋特征,也更容易患有 NPD。

2.年龄越大,越不容易患有 NPD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其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于 NPD 来说,随着年龄变化,自恋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一项纵向追踪研究对 486 名参与者开展了为期 23 年的调查,结果发现相较于 18岁,41 岁时他们的自恋水平下降了(Wetzel et al., 2020)。这可能和社会角色期待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期望我们将关注重心从自身转移到自己的家庭之中。

3.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

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以外,养育方式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 NPD 的产生。就社会文化而言,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鼓励人们提升自身地位,强调自我利益与发展。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们讲求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和人际间的和谐。因此 个体主义文化的整体自恋水平要高于集体主义文化(Foster et al., 2003)。

家庭作为社会文化的微观缩影,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父母的育儿方式,也会影响子女的自恋程度,无论是对子女过高的期待与重视,还是贬低与缺乏关注都有可能增加其产生 NPD 的风险。

心理学家科恩伯格指出: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甚至被要求牺牲自己、满足他人预期时,会产生自恋损伤。孩子可能会认为「我自己是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我要做些特别的事才能值得被爱」。

此外, 儿童期父母的高估,认为他们比其他儿童更特殊或更有资格做某些事情时,儿童可能将他们是特殊的、具有特权的个体信念内化,长大后也更可能成为 NPD(Brummelman et al., 2015)。

而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 NPD 是 由儿童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导致的,父母较少对孩子表达欣赏和积极情感。在这种养育风格下,儿童可能会发展出 NPD,以从他人处获取父母未能给予的认同(Kohut, 2013)。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某些文化类型或育儿方式与更高水平的自恋有关,但 没有一种单一文化和育儿模式一定会导致 NPD

图片来源:pexels

4.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与 NPD 相关的常见人格特征,如自大和特权感,具有一定的可遗传性(Luo et al., 2014)。这并不是意味着患有 NPD 的父母,会直接把这些特征遗传给后代,也不代表着后代一定会患上 NPD,只是说他们风险易感性更高。也就是说, 在良好的养育和成长环境中,后代可能不会患上 NPD。但是面对同样不良的因素,后代的患病风险会更高。

5.生理因素

自恋人格的产生有相应的生理基础,神经影像研究表明,NPD 和大脑脑区结构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双侧前脑岛与自恋个体的共情有关,尤其是右侧前脑岛。 NPD 表现出大脑结构的异常,如左侧前脑岛灰质容积的减少和右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病变(Nenadic et al., 2015)。也就是说 NPD 并非单纯的心理障碍,其发生发展也伴随者生理层面的病变,这也提升了治疗改变的困难程度。

🌿 预防和治疗Treatment and Therapies

0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疗法

和其他人格障碍一样,NPD 是一种较难治疗的心理疾病,目前药物疗法对NPD的疗效尚未得到系统或实证研究, NPD 的浮夸性和防御性都也阻碍了心理咨询的开展。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不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所以他们不会寻求治疗。如果他们寻求治疗, 往往不是想要治疗 NPD,而是一些让他们感到痛苦的共病症状,例如抑郁症、滥用药物等。因此需要朋友,家人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到治疗中来。

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 NPD 患者发展以更富同理心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以及更好地理解自己。通过建立咨询关系,探索 NPD 患者的经历,他们可以培育更具适应性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

但需要知道的是,和 NPD 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一样,治疗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NPD 的治疗可能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斗争,就像其他人格障碍一样, 患者可能需要比其他心理疾病(例如,焦虑症、睡眠-觉醒障碍)更多的动力来取得持续性进展直到改善他们的社会适应功能。

具体而言,以下三种心理咨询疗法,对改善 NPD 有一定作用:

1.心智化疗法(mentalization-based therapy, MBT)

心智化是一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状态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心比心

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对误解的理解

从外部看自己,从内部看他人

2.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 focused psychotherapy, TFP)

移情焦点心理治疗(TFP)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其总目标是聚焦于身份认同弥散和原始性防御机制的解决和整合。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是连贯的,整体的。而社会适应出现异常的人,身份认同是弥散的,支离破碎的,主观体验不稳定,无法对社会线索做出准确解读。

防御机制是保护人类为了避免心理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等不愉快体验作出的调整方式,不同防御形式间「成熟度」不同,那些相对不太成熟的机制就被称为原始性防御机制。例如, NPD 常常使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当面临他人的建议或负面评价时,他们通常会通过否认别人的看法来维持自我形象。

TFP 可以从上述两方面帮助 NPD 改善当下问题,治疗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需要对 NPD 者的状况进行评估,例如 NPD 的症状表现(夸大感,人际交往困难,缺乏同理心等)是否存在。接下来 通过移情等技术,帮助患者发展更稳定、更现实、更好地人际关系,从而改善人际交往功能和提升社会适应性

在 TFP 中移情特指来访者将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感受和态度转移到咨询师上,其要点包括:

来访者与自我或他人关的问题会复现在个体治疗师的关系中。

自我意识可以在治疗中发展。

来访者可以在治疗中改变病态人格以更好地生活。

3.图式治疗(schema therapy)

图式治疗是由 Jeffrey E. Young 创立的,其融了诸如认知行为、格式塔、客体关系、建构主义和心理动力学等多种理论,主要用于治疗人格障碍和慢性临床障碍。

所谓图式,是指个体基于生活经历形成的应对事物的方式和原则。图式分为适应性和非适应性,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使用特定图式应对某种场景时,获得了积极的反馈,而非适应性相反。例如,一个经常被家长贬低的小孩,可能会通过形成虚假的,自大的图式应对批评和贬低,这会导致他对外界的评价过于敏感,产生不适应的结果。

非适应性图式多表现出自我挫败的情绪和认知方式,并在随后生活中不断重复,个体难以发展形成新的适应性图式,以至于产生诸如 NPD 的心理疾病。 图式治疗主要是针对性解决来访者在以往经历中形成的种种非适应性图式,以此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图式疗法的过程主要包括图式评定和图式改变。图式评定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来访者当下的问题(如不适应的生活模式,应对风格等)和要达成的治疗目标。明确问题后,就进入图式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需求,选择适宜的策略,用更为适应性的图式取代非适应的图式,促进来访者图式和应对方式的改变。

📚 患者/家人自助资源Shareable Resources

06

感到不适时,该如何求助?

尽管 NPD 者通常不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也不会因为 NPD 本身产生不适感。但 诸如抑郁,焦虑等 NPD 的共病症状可能会导致自身出现痛苦感受和自伤行为。

请记得,你无需独自面对一切 。当感到痛苦,不舒服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当下的状态,缓解不适感。

你也可以拨打 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心理志愿者将为你提供即使的情绪舒缓和安抚。

👆🏻 下载简单心理 APP,在首页选择「热线」免费使用。热线服务时间:工作日 18:00-23:59,周末 14:00-23:59

👇 附各地心理援助热线 👇

07

如何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相处?

在 NPD 的世界中,自身的所有需求都比他人重要,认为自身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与努力。这种过度关注自身,而忽略他人感受的表现,通常会引起 NPD 者朋友、恋人、亲人等痛苦与不适。以下几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1.避免落入对 NPD 的美好幻想

NPD 者善于创造一种美好的自我形象来吸引他人,但是 NPD 者通常并不是为了寻求亲密伴侣,而是寻找「崇拜者」。通过他人来体现自己的伟大,独特,但他人的感受,需求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你需要留心 NPD 者在生活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其是否撒谎、操纵、伤害和不尊重他人,NPD 者最终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认识到 NPD 是一种人格障碍,其行为模式相对固化,对所有人和事物都会表现出固定的方式,短时间内很难通过个人努力改变。此时你不要幻想自己与众不同,会幸免于难,也需要放下过分的「助人情节」,在了解 NPD 的心理行为表现的基础上,避免自己受到影响。

2.设立健康的边界

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关心的基础上,但 NPD 者的人际关系中并不能做到真正的互惠。他们不承认别人有自己的需求,而经常侵犯他人的界限。比如窥探你的私人信件,给你不想要的意见和建议。总是满足 NPD 的需求会丧失自我边界,这时你需要建立更健康的关系,让你的需求得到尊重。你可以试着:

关注自己的需求,设立健康的边界

体会 NPD 者行为给你带来的感受,而非他们的动机

为人际关系变化做好准备

3.抽离指责

NPD 者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自卑和羞耻感的伤害,经常否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通常,他们会把自己的问题推卸给别人。和 NPD 者在一起生活,工作,你可能会因为一些错不在你的事情而受到指责,或者被一些你不具备的负面特征来诋毁。但 请你相信,这一切都不是因为你。

首先,不要和 NPD 者争论。当受到诋毁时,为自己辩护是本能的反应。但无论你多么理性,你的论点多么合理,他们都不太可能听到你的声音。只需告诉自恋者你不同意他们的评价,然后做自己的事情。 其次肯定自我,稳定的自我概念是对自恋者侮辱最好的防御。当你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时,就容易拒绝任何针对你的不公平批评。最后, 抽离 NPD 者的指责,避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取悦他们的任何欲望。

4.积极表达你的情绪

5.鼓励 Ta 寻求专业治疗

和其它类型人格障碍一样,NPD 往往不会认为自己存在问题。你可以用关心而非命令的方式,建议他参与心理咨询,更好地了解自己。当然,如果需要,你也可以陪他一起加入团体或家庭治疗。

6.适时的离开

如果你要和 NPD 者保持一段关系,就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期待什么,不期待什么。如果不接受专业的治疗,他们很难变成真正重视你的人,所以在某些令你感到痛苦,却又无法改变他的时候, 你可能需要从其他地方寻求情感支持和亲密感。在一段关系中,没有人理所应当地被欺负、威胁或情感虐待。

有一些方法可以摆脱 NPD 者,缓解自我内疚和自责,开始治愈的过程。一方面,你需要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或拨打求助热线。另一方面,请允许自己悲伤,人际关系的变故会让人难过,治愈可能需要时间,所以请允许自己悲伤。

《我的国王》

08

一些我们推荐的书和影视剧

1.《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由美国加州大学的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Ramani Durvasu-la 所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与亲密关系中 NPD 伴侣相处。和他们生活,可能经常感到被忽视,被否认,那么一定要及时意识到:不是你不好,而是他们过于自恋,生病了。他们利用你将内心深层的不安全感转化成短期内的心理安全。

2.《自体的分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自恋人格的理论,可以看由精神分析学家 Heinz Kohut 所著的《自体的分析》,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强调了人类的三类发展需求:

与建立和维持自信有关的镜映需求

与体验到安全感、笃定感和抚慰感有关的理想化需求

与在人类伙伴中体验到相似感和亲切感有关的另我体验需求

基于自体心理学强调的共情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 NPD。

3.《自恋:一个新理论》

由精神分析学师 Neville Symington 所著,作者基于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探寻了 NPD 的起源。认为 童年期的创伤不足以解释自恋的起源,其病因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个体对此的回应。本书将为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自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开展有效地治疗。

4.《情感勒索》

来自著名心理治疗师师 Susan Forward,「情感勒索」也是 NPD在亲密关系中经常使用的模式,通过了解什么是关系中的「控制行为」以及如何应对,能帮助你更好地和 NPD 相处,保护自己。

5.《恰如其分的自尊》

由法国心理治疗师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勒洛尔合著,讲述了高自尊和低自尊其实都有问题——自尊就像血糖,稳定最重要。NPD 的核心特征在于自尊不稳定,因此总在自大和自卑之间徘徊。通过阅读本书能帮助你了解如何建立起稳定的自尊。

6.《美国精神病人》

如果你好奇一个病态自恋者的样子可以看看这部电影,来自加拿大导演 Mary Harron 作品,描述了一位拥有双重性格的华尔街骄子疯狂杀人的故事。他白天谈吐风趣幽默,是炙手可热的股票经济人。但他实际是一位内心压抑、精神空虚、极度自恋的双面冷血杀手。

他病态人格的背后是一个消费主义,金钱至上、虚荣伪善、情感枯竭的病态社会, 从侧面表现了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增加人们出现NPD等病态人格的风险。

《美国精神病人》

7.《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

来自美国历史与社会学家克里奇托弗·拉什,可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文化对自恋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大部分关于自恋的研究结果(包括本书)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在 考虑个体自恋程度时要考虑到具体文化的差异。

🎈🎈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马良在《坦白书》中说过的一段话——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过度的自恋是对基本自爱缺乏的补偿。也许,我们共同的命题都是要学会如何真正爱自己。

参考文献

————————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8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3rd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Carter, J. D., Joyce, P. R., Mulder, R. T., Sullivan, P. F., & Luty, S. E.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3(1), 67–74.https://doi.org/10.1521/pedi.1999.13.1.67

[7]Foster, J. D., Campbell, W. K., & Twenge, J. M.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arcissism: Inflated self-views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6), 469–486. https://doi.org/10.1016/S0092-6566(03)00026-6

[8]Grijalva, E., Newman, D. A., Tay, L., Donnellan, M. B., Harms, P. D., Robins, R. W., & Yan, T. (2015). Gender differences in narcissism: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2), 261–310. https://doi.org/10.1037/a0038231

[9]Hoertel, N., Peyre, H., Lavaud, P., Blanco, C., Guerin-Langlois, C., René, M., Schuster, J. P., Lemogne, C., Delorme, R., & Limosin, F. (2018). Examining sex differences in DSM-IV-TR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 expression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Psychiatry research, 260, 500–507. https://doi.org/10.1016/j.psychres.2017.12.031

[10]Kohut, H. (1968).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Outline o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3, 86-113.

[11]Kohut, H. (2013).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Levy, K. N. (2012). Subtypes, dimensions, levels, and mental states in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8(8), 886–897. https://doi.org/10.1002/jclp.21893

[14]Luo, Y. L. L., Cai, H. J., Sedikides, C., & Song, H. R. (2014). Distinguishing communal narcissism from agentic narcissism: A behavior genetics analysis on the agency– communion model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9(1), 52–58.

[15]Nenadic, I., Güllmar, D., Dietzek, M., Langbein, K., Steinke, J., & Gaser, C. (2015). Brain structure i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A VBM and DTI pilot study.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31(2), 184−186.

[16]Wetzel, E., Grijalva, E., Robins, R. W., & Roberts, B. W. (2020). You’re still so vain: Changes in narcissism from young adulthood to middle 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2), 479–496.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266

[17]《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 DSM-5

作者:李偲、寒冰

责编:kuma

封面:《隐形人》

简单森林读书会重磅企划!

这是一本畅销全球的完形心理自助经典,

50个寓言故事,50节心理治疗片段,

融合在这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里。

完形流派大咖叶斌,带领我们共同品读,

开启自我觉察、自我成长之旅。

关注森林服务号

回复【读书会】即可报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