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毕业心语】2023年北大比较所毕业生(一)

李莹

进入北大比较所学习,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在这里,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可亲可爱的人。首先,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张辉老师,感谢他在2015年收我为徒,促成了这段师生缘分。张老师是我求学路上的重要领路人。我还清楚地记得考博被录取后第一次来北大和老师的面谈。老师谈起了柏拉图,谈起了莎士比亚,还问我能不能背出《哈姆雷特》里的经典独白。当时我一时语塞,羞愧难当。老师提醒我,我们做文学研究,脑中一定要积累一些经典作品的片段。他常常如此,在日常交谈中传递了诸多宝贵经验,令我获益匪浅。老师的课堂和读书会也是我读博期间的难忘回忆。通过他的文学解释学、文学与思想史、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等课程,我逐渐形成了目前博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此外,通过老师主持的《文心雕龙》和杜甫诗歌读书会,我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深幽微,感受到了杜诗的“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以及诗圣如何用诗歌来联通自我和世界。老师的导读和讲解让我领悟到了文学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让我深深意识到了自己在中国文学、文化方面的欠缺。进入博士论文写作阶段以后,我多次调整大纲,走过不少弯路,每回张老师都及时把我拉回正轨,为处在迷茫之中的我答疑解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步将目光聚焦于克默德的文学经典观。在这一番艰难的摸索中,张老师一次次成为我的明灯,指引我前行。张老师关于为学、为人的谆谆教诲,我都会铭记于心!

与此同时,我也非常感激比较所的诸位老师。乐黛云先生是所里的元老,也是张辉老师的博导,我的师祖。我非常钦佩先生打通中西的眼界和开拓学科的魄力。每回见到她,她那敏捷的思维、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话语以及充满活力的美好状态都让我赞叹和羡慕不已。感谢严绍璗老师,尽管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对所里学生的殷切期盼,他传授给大家的做研究和写论文的方法,他的音容笑貌,都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康士林(Nicholas Koss)老师是比较所的老朋友。他早已不在所里任教,却依然和大家保持联系,不时为师生们开设线上西方古典语言课程或工作坊。在北大时,康老师总是慷慨无私地帮助所有向他寻求帮助的人,比如搜寻学术资料、介绍访学机会、帮忙写推荐信等。读博期间我担任过康老师三门课程的助教,跟着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写论文之后,康老师时常关心我的论文进度,为我提供文献资料。之前两三年里,因为疫情,康老师许久没来北京。希望很快就能和他重逢!陈跃红老师是所里的资深教授,有幸在他荣休前选修了他的比较诗学课,感谢他在课上带我们探索了比较诗学的定义和种种可能性。此外,我也很幸运在车槿山老师荣休前选修了他的三门课。车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让人印象深刻,带领我们了解了法国当代理论著作、二十世纪中法文学的互动以及现代叙事学的发展。开题时,车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报告中的问题,提示我可以从“阐释”这个关键词入手,打开和拓宽了我的思路,对我的研究探索大有裨益。

戴锦华老师也是所里可亲可敬的长者。中期考时,她针对我的小论文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让我获益良多。开题之后,偶尔几次和她相遇,她都会问起我的论文进度,叮嘱我要好好努力,尽早毕业。前不久又遇见了戴老师,她问起我的近况,我告诉她已把论文提交到教育部匿审平台,她为我有了新进展而开心,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一刻我感动极了,谢谢戴老师一直以来的暖心鼓励!张沛老师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所里的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他不断提醒我们应当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爱惜文字,谨慎下笔,而且要时刻保持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将语文学和思想史结合起来。在我的各个培养环节里,张老师都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但我才疏学浅,老师的有些建议,我至今仍没有能力落实。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秦立彦老师总是那样亲切和热情。我在写博论期间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会向她请教,老师的回复总是及时又详细,让我茅塞顿开。每回遇到老师时,她都会为我加油打气,祝我顺利完成论文。老师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的诗作充满了敏锐的感觉、细腻的言语和深刻的观察,总是那样真挚动人,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和美好。蒋洪生老师也非常平易近人,他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业,还很关注大家的身心健康,总是暖心提醒同学们要多锻炼身体,多结交朋友。2月份预答辩的时候,他建议我留意克默德和伊格尔顿的异同,并且更加关注经典形成中的权力问题,为我后续的修改提供了诸多灵感。高冀老师是我非常佩服的优秀青年学者,他在预答辩时建议我增加研究缘起、点明各章主题、强化各章逻辑联系等,这些意见都非常实用,对我的修改大有帮助。

衷心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的陈戎女老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钧老师担任我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百忙之中阅读拙作,为我提出了中肯又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衷心感谢北二外跨文化研究院的各位老师,我的硕导杨平老师以及王柯平老师、袁宪军老师、胡继华老师、梁展老师、刘燕老师、院成纯老师、黄薇薇老师,感谢你们带领我进入比较文学这个学科,让跨文化研究院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学生有机会在其中感受家的温暖。我会永远记得我们的跨文化研究院!

衷心感谢师门的兄弟姐妹以及所里的同学们。万分感谢我的论文“催更”小组——桂明师姐、雷鸣师姐、双双和意芸!她们还没毕业时就非常照顾我。从我延期后,她们一直都很关心我的身心状态,不断地安慰我、鼓励我、提醒我抓紧时间,还帮我搜索文献资料、解答疑难问题、多次校对论文。是她们让我深切体会到“学术共同体”的存在,谢谢她们对我的无私奉献!感谢静远师姐在各方面给予的关心和帮助,她是我来北大后第一个带我熟悉校园的人,是她让我迅速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我一直心存感激。感谢李茜师姐多次为我的论文大纲提出修改意见,为我出谋划策。感谢兰薰师兄和徐超师兄为我传授学习经验。感谢文鑫远在英国还帮我校对论文,时时送来贴心话语和温暖鼓励。感谢蓓雯师姐对我的信任,鼓励我和她一起翻译狄更斯的《双城记》。感谢若琳在我找工作时给予的帮助。感谢师门里每一位可爱的兄弟姐妹:晨晨、丁鹏、诗航、刘佳、君竹、云开、域波、胡瑄、嘉琦、董越、高祥、任昊、丽萌、晨昕、卢丹、志鸿、辉辉、新颖,和你们相遇是我人生中的美好经历,我会把这些点滴都铭记在心。还要感谢所里的朋辈们。感谢明江师兄在校时的经验分享和鼓励。感谢思婷在美国为我扫描文献。感谢小朴为我的论文把关、细致地指出了许多问题。感谢陈瑶在今年的预答辩和答辩中担任我的秘书,前前后后为我考虑得十分周到,给予我非常有力的支持。感谢根法师兄、世琳、王昕、宝蓝、周琦、谨竹、文静、明哲、涟漪、亭钧、赵月、隆秀、梦一、子兴、梦秋、来燕、菁洲、小海、梓贤、灏洋、赵凯等所友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陈朗和姝鸥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芳依、秀男、建阳、张石、刘娟等同年级同学的帮助。感谢身在天南地北却一直陪伴我、支持我的朋友们。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挚友,我读博期间的舍友、我的同学张驰。我们同时入所,一起上课,一起生活,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平凡又快乐的日子。她还没毕业时,我们就一直相互扶持。她毕业之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仿佛从未分开。延期期间,她每次到北京都会来看我,为我加油鼓劲。在我心里,我们就是亲姐妹,和她的同窗情谊是我读博期间的美好收获。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让我读博期间毫无后顾之忧。我很惭愧,在延期写论文期间,已将近3年没有回家。谢谢你们包容我的任性。我爱你们,让我用之后的时间来报答你们的恩情!此外,感谢我的所有亲人,尤其是我的外公,我多么希望您能看到我毕业的这一天。

熊丽萌

论文写完后,整个人便有点呆致致的,不时想起在胡适日记中读到的句子:“大雨停了,巷外停积大水,竟像小河,我终日不出门。”虽然三年来毕业论文的题目经历了多次改换,但我还是非常开心最后找到了这个题目,让我可以在北大完成一篇与胡适有关的论文。感谢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也特别感谢四层名家阅览室与特色馆藏区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我查找文献时提供的各种帮助。阅读胡适藏书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瞬间,就是在书页间发现了他为朋友著作细心收集的英文书评,那是一份剪报,抬头处另贴有一张小纸,上面有打字机敲出的清晰字迹,标明了报刊名称与发表日期。就是在这样一个瞬间,我才真正明白“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究竟可以落实到怎样细小的日常行动,而那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又如何令人觉得心中牵系,哪怕世路艰辛,仍愿意一步一步地努力走下去。即使我此次较为密集地阅读胡适藏书、手稿、书信、日记完全是为了钩沉出一小段中国女性英文自传史,也不得不抚卷感叹,他实在是我们这个社会抑制女性写作的薄弱环节。

还记得初来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时,我有幸投入张辉老师门下并结识诸位同门,而我参与的第一次师门活动便是在“皖南水乡”的开学聚餐,当时我捧着菜单点了一份“胡适一品锅”,张辉老师笑着说:“它不应该叫‘胡适一品锅’,明明是‘冬秀一品锅’。”后来读到胡适为杨步伟《中国食谱》写作的序言,其中特别指出“徽州锅”的做法是杨步伟从江冬秀处学来的,忍俊不禁,也想起近三年前聚餐时的这一句笑谈,我始终记得自己听到这句话后的轻微震动,并且决心此后面对任何盛名、惯例、定论都不能放弃最基本的常识与最朴素的正义。另外,记得张辉老师常常对我们讲“一个人真正的天赋,不过是专注而已”,师门内的大家虽然研究兴趣各不相同,但每个人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持续探索,以及大家通过读书会和论文讨论会的相互交流,让我们始终可以在比较文学乃至人文研究的框架下各自努力、共同进步。在此,要特别感谢李莹、李茜、许双双、董文鑫、卢丹、胡瑄诸位师姐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吴晨昕师妹在我进入论文阶段时接手了比较所公众号的编辑事务,感谢刘辉辉师妹为我的论文开题与论文答辩承担了各项秘书工作,感谢“另一只小熊”熊若琳在我彻底改换题目、多次重新构思的过程中给予我的陪伴与鼓励。

我深知自己并不是一个擅于带着问题意识进行观点论述的人,因此非常感激张沛老师、秦立彦老师、蒋洪生老师、高冀老师在开题答辩时为我仔细指出病处又耐心提出建议,也特别感谢张沛老师将认真批注过的开题报告返还给我,在细节上启发我如何打开研究思路从而找到核心问题。初稿完成后,我再次陷入茫然,开始怀疑自己写的根本不是论文,又渐渐平静地接受自己也许只会写某种带点考据意味的报告文学。幸而很快收到了高冀老师返还的评阅意见,那一句“兼有历史学者的洞察力与文学学者的感受力”,是我这三年来收到的最高评价,而高冀老师一贯的治学行事风格足以让我相信他语出真诚,因此也加倍感激。虽然知道自己在学术研究中仍有许多不足,但我非常感激这一路走来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在此要特别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三位老师在本科阶段对我的指导:感谢尹文涓老师将我引入比较文学研究的道路,感谢李宪瑜老师使我关注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写作与英文写作,感谢雍繁星老师让我始终保持着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我至今都还记得某次课后从北一区走回校本部的路上,雍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我“玩物丧志,读书亦会丧志”,因此要永远保有生活的热情与人格的追求。也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三位老师在研究生阶段对我的影响:感谢英文系的黄淳老师、修立梅老师在英国文学研究、英文论文写作上对我的帮助与指正,感谢世文所的程小牧老师为我打开“文本中的视觉艺术”这一研究视角,又让我看到通过文学阅读来学习法语的这一美好可能。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我本篇论文的第一位女性读者:我的好朋友陈瑶。三年来,无论是一起修课、旁听,还是一起散步、聊天,这段彼此慢慢靠近的女性友谊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而陈瑶对待功课的勤勉、细致、严谨,以及她长期如此从而做到的读书得法与思路清明,常常令我受益,她对待朋友的真诚、无私、宽容,也让我对她越是了解便越是信任,因此,在我最需要论文反馈的时候,她绝对是我最可以放心求助的那一个人。非常感激她在收到我论文初稿的第二天夜里就发回了详细批注后的版本,替我指出文章中过于激烈的判断与过于跳跃的论述,而她对于我学术志趣的温柔鼓励,也让我立定心志更加努力,从而完成我们之间的某种约定:看到彼此,映照彼此,然后相互支撑着走下去,这便是我所定义的“莱农与莱农之间的友谊”。

记得我最初决定将胡适纳入研究视野,正是因为读到的一条材料,久久不能忘记,那条材料讲的是1943年秋天陈西滢在美国重新开始英文写作时,请胡适帮忙修改初稿,第二天便收到胡适的快信,令陈西滢在日记中感叹“他今天中午乘车去Boston,(昨天)夜间要收拾行装等等。可是居然分出时间为我将文章看过,文字不妥处红笔指出。另外另纸提出几个商榷之点。他的精力真是可惊,忠于为人也真可感激。”

回望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我最大的幸福便是遇到了许多志趣相近、性情相合的朋友。2020年12月17日,为了给我庆祝生日而提前组建的小团伙“Molliad”让我拥有了这三年来最为快乐的一种身份标记,在此要感谢其中的每一朋友:陈瑶、张菁洲、徐梓贤、王小海、周观晴、逯婧扬、张灏洋。感谢梓贤为我们取定的这个名字,也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朋友们的细心照顾,记得2022年12月10日,在我们所有人都即将病倒的那天,是梓贤主动询问是否还有人没能买到急需的物资,并且慷慨地送给了我三份抗原。感谢与我同届的硕士生观晴、婧扬、灏洋,在共同完成学业并且各自面临抉择的诸多重要时刻,是你们陪伴着我,给我信心,也给我力量。记得最后这个学期开学时,张沛老师曾经用家乡方言背诵了一首杜诗: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而一两年前我们也曾不识离恨地热络讨论着“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但我想,无论是二十年,还是四十年,大家一起度过的这段美好岁月都将永远陪伴着我,陪伴我完成属于我自己的Molliad,也祝愿大家都能开拓自己的命途,实现自己的抱负。

最后,我要感谢那些永远深在我灵魂中的陪伴与支持。感谢我最好的朋友韩奕,春天时,知道这个夏天就可以再次拥抱你,是我这三年来收到的最好的消息。感谢妞妞、闹闹、丢丢、大黄、小帅虎。感谢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女人,是一个迷失的女人”,感谢妈妈对我的爱与支持,正是对妈妈的根深蒂固的爱,让我在这个世界不曾迷失,也让我每每读到胡适《四十自述》中的一句便忍不住要落泪:“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但我总觉得我更幸运,因为我永远记得小时候姥姥对我说:“咱们家的女人,从来都是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只这一句话就可以永远保护着我。我爱你们。

張灝洋

作為一位香港人,這篇感言仍將堅持用繁體字書寫。如各位所內同門平日所諫,我行文冗贅,千言萬語不知收斂,可謂“Mega Falstaff”。於此動筆之初,已知字數恐怕不下三千。因此我想關於碩論的一切,文章後記已有交代,皆在此從略,把更多篇幅留給在比較所這三年所要感謝的人與事。唯一需要補充的是,寫在五月中的論文後記,對當時答辯前的完成度表示了極大遺憾。此時經歷修改並提交終稿,值得為後記作一續筆:很難說終稿是我所完全滿意與信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最終應當還是足以給自己這些年的學習歷程,以及一直信任和支持我的家師,一個無愧的交代。

家師常謂師生間有三世之緣。初見家師是大二上學期,李長聲先生來做講座。當時有位中文系的陌生老師被陳曉明老師從聽眾席叫上來一起坐在講桌,但全程只是和煦地聆聽點頭不發一言,溫潤謙遜的樣子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後來在小海提議下,我們大二下修讀比較文學原理,剛好是這位老師首次開課。當時我和小海歷經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對文學何為與文學研究何以為繼充滿困惑,似乎在理論的侵蝕下這個時代的文學廣廈只剩下被社會政治剝落的頹垣敗瓦,靈光無處容身。這種苦惱困擾了我們整個寒假,直到在比較文學原理第一節課,關於比較文學與人文之道的提法突然照亮了某種可能性,這個學科的問題意識似乎為我們提供了在這個時代還能繼續尋求文學的原因。那時自己對西方文學非常陌生,更不要說思想史類文本。無論是老師上課所講如柏拉圖與黑格爾,還是師兄姐們課後的相關提問,聽來都似懂非懂,甚是艱苦。但和小海也堅持每個禮拜帶著這些非常不成熟的困惑請教老師,老師也很耐心地一一解答。課程結束後,向老師討要了他曾提過,夏仲翼先生給他的一份西方文學與理論的書單。之後的暑假和大三按圖索驥,狼吞虎嚥地熟悉文本,打開了以往未曾接觸的新世界。大三下學期請老師指導學年論文,老師對我當時想法還不成熟的題目提出了三條問題要我思考,待我一一考慮完回答後,意外發現三個問題正是這篇論文應有的三個論述層次,解答這三個問題這篇論文就完成了。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領會到一篇論文該如何寫作,後來無論是畢業論文還是碩士論文,皆是本著由此領悟的“立三綱”的原則。從學年論文,旁聽杜詩英譯課,到後來畢業論文,和老師交流都是非常愉快和富有啟發性的經歷。尤其是畢業論文,老師在我設想之上再提醒我其中往來辯駁的互反,把中西之爭與彼此“觀看-理解/誤解-回應”的問題複雜化,也由此構成我之後一直關注的,古今之爭實為中西之爭,近代中國文學在中(日)西的跨文化傳播與互動之下的發生學問題。因此研究生入學後希望正式拜入老師門下,也感謝家師當年破例收下兩位學生把我納入其中。從建議我做莎士比亞始,到寫作碩士論文,這三年所有探索、試錯、重定方向再探索的過程,都有家師在旁不斷跟進與指導。自問在幾位同門中比較魯拙,但這些年來家師一直都是讚許和鼓勵,給我很大空間和很多幫助。如家師所言,他確實為我們搭建了一個空間,我們可以在這裡安心成長。無論是請益學術,還是談論時代中觀人閱世的見聞與為人立身的思考,跟家師交流都有種以心傳心的暢快。討論學術時,家師總會提點我很多自己所不能察覺的問題域,讓我的思考更進一步。在對生命和社會的反思中,則與家師獲得很多相互共鳴之處。對我而言,這總共五年的知遇與提攜,是足以感念一生的情分。並不帶任何修辭地說,當初沒有選上比較文學原理沒有遇上家師的話,今天的我不會是這樣的我,不會繼續寫論文不會打算探索學術。我覺得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在此“致謝”家師,因為與家師結緣,本身是一份寶物,是不能用感謝家師的教導和栽培去概括的。

比較所的大家經常調侃我,說我可能是最喜歡比較所和最具身份認同的人。誠哉斯言。大概是人少的緣故,課上課下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比較所的老師與同學很容易建立起緊密的羈絆。自問很重感情,也容易自我感動,因此對在比較所建立的每一份師生與同門的情誼都特別重視。老師們對我們的愛護與照顧,我們彼此間同笑同哭的扶持同行,其凝聚力和親密度,構成了一個有安全感的友愛的共同體。誠然這在他人看來多少有點幼稚與自說自話,但是我三年來實在的生命感受。比較所的每位老師,都有自家的治學偏好,比較所的每位同學也都會因應自己的喜好選取不同研究路徑,加之學科不可否認的邊緣化,在比較所學習的獲得感勢必因人而異。比較文學於我,不單是研究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也是看待世界的視野與認識論。比較文學仿佛始終是文學、人文學科,乃至於時代的監察者——也因此是邊緣人——不斷為一切以為成立之事物提供反思的空間。最終發現所有事物、話語、觀念,包括我此刻所推舉的羈絆與感受,都是脆弱的。然而在一切脆弱之中,又始終存在真實,值得我們追尋與珍惜。很感謝所裡的老師,在滿目瘡痍的世道中,依然展現出文學研究者堅定的持守與執著,並且帶領我們從文學中一次次回望世界,思考我們將如何立足與回應。

感謝張輝老師,這些年來帶我們讀了很多好書。張老師的西方人文經典導讀是我在本科期間最早修讀的比較所課程之一,也是在那次精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經歷中,我第一次仔細讀完一本西方思想性的重要作品。這門課與比較文學原理在同一學期,兩者相輔相成地為我打開了通往西方文學與思想的門徑。研究生期間,張老師帶我們從《摹仿》讀到《文心雕龍》。張老師在讀書時對標題前言後記等意圖的闡釋,總是帶來很多以往未曾想到的洞見。這兩部常讀常新的作品,在閱讀與理解中外作品的歷程中,一直給我啟發與引導。

感謝秦立彥老師,一直提醒我們要熱愛文學。秦老師的課堂講授總是攜充滿感染力,將我們呼喚到文本當中,不斷激活文本自身的生命力與魅力。西方文學史毫無疑問是本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也很享受後來中美文學課上老師和我們一起談笑交流的時刻。在研究與論文逐漸褫奪詩歌與文學的生存空間時,秦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對文學自身的信仰。詩人的敏銳教會我們與文學相遇,並通過文學與自然相遇,最終與自己相遇。她的詩歌也證成了一種令人傾慕的生活態度,提醒我們在詩與真當中,始終保持自己心靈的透徹。

感謝蔣洪生老師,批判理論的研究維度與思考方式,以及全球六十年代課上所講授的知識與展示的豐富歷史材料,都為一直聚焦在文學經典的我提供了更寬闊的視野。在蔣老師本科和研究生的兩門課,我都有機會以香港這個我具有深刻身份認同與時常懷有強烈愛意的家園為題寫作課程論文,從中深刻地認識與思考這片我所熱愛的土地曾經經歷與正在發生的一切,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尤其在寫作全球六十年代的論文時,第一次造訪香港歷史檔案館,此番經歷頗值得回味。通過批判理論思考香港,至今仍是我的讀書與生活日常。

感謝高冀老師,在平時的交流中,從學術到未來出路,提供很多非常有幫助的建議。向高老師請教問題總是會得到非常詳細的反饋。我們級與高老師相處,有種亦師亦友的愉快。雖然沒有正式選課,但從法國文學選讀到書籍史的旁聽,擴充了不少知識面。最最重要的是高老師在這一學期允許我任性地為比較文學原理課開設研討班,讓我有機會與學弟妹們分享關於比較文學的思考。除了是對自己在比較所學習歷程的總結,多少希望像當年自己被這門課引發興趣那樣吸引想讀比較文學的學弟妹。很感謝高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與支持。

感謝戴錦華老師,兩次電影相關課程賦予了我觀影時更具問題性的視角。戴老師敏銳而批判的見解往往為我提供很多反思空間。感謝車槿山老師,雖然我們級入學第一次見面會正是車老師退休歡送會,之後無緣受教甚是可惜,但本科偶然的旁聽仍是獲益良多。感謝康士林老師,在暑假中帶領我們高強度地閱讀拉丁文的西塞羅,為當時已經幾乎擱置這門語言的我提供了再次進步的可能與空間。

在比較所度過的三年剛好和三年天災人禍重疊,此中生命經歷的曲折沉痛,無法寓於言表。它和所致謝的各種美好並存於我的生命中。事實上那些憤怒和難過,來得可能比美好更加深刻。但好像也因此,對美好的體會更顯得彌足珍貴。感恩有諸位同門,在這三年裡面一起同行,一同面對生命中因果與無常給予我們的挑戰。首先謝謝陳瑤,或者瑤瑤。謝謝你一直以來聽我分享自己的情緒、思考、和沙雕。謝謝你的包容和陪伴,尤其是我在比利時情緒低落時。我會永遠記得你從早到晚給我發信息要我去買生日蛋糕,還有你寫的那堆卡片。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姐姐!謝謝菁洲和梓賢,或者洲洲和賢寶。你們的經驗和眼界總是給我很多實用的建議和提醒,謝謝你們很有耐心包容其實很多事情都不懂但很固執的我。你們總是給我一種在論文和英文上永遠可以放心依賴的堅強後盾的感覺。我真的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每次大家一起約飯,一起擼貓,一起說垃圾話吵吵鬧鬧的時候。我真的相信我們會是,四十歲還能坐在一起繼續放肆大笑吐槽生活吐槽學生吐槽學界。你們是我這三年裡面最重要的朋友。

謝謝婧揚和心宇,或者醬醬和驢驢。從交換開始我們建立了親近的網友聯繫,然後成為每天有甚麼話甚麼狀態甚麼情緒甚麼亂七八糟的想法都要互相分享的人。尤其是這最後一年,我們都有很多跌宕起伏,但這一路彼此扶持著走過來,就算沒有同生共死,也是生死與共。是你們把我撐到現在,謝謝你們愛灝灝。謝謝雨欣,或者小Elsie。雖然和你相處只有最後這一年,但這一年其實很多時候,上課、回萬柳、自習,都和你在一起度過。和你相處有很多很簡單但很內心的快樂,一直覺得你是一個很美好的人,很感恩在這最後一年可以認識你。這一年各自都有很多挑戰和打擊要去面對,每次見到關關難過關關撐著過的你,那種堅韌和能量都讓我非常感慨。但也希望在未來,你會分享的事情,不是每周更新的離譜事件,而是你可以在不需要拼命和破防的情況下,最真摯的快樂和滿足。謝謝麗萌,或者熊姐姐。你是我見過最溫柔知性的姐姐,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每一次和你聊天見面都很享受,而且你總是給我很多成熟的意見。從在豆瓣戳你到一起上課,尤其是戴老師課的每周聊天,好像你在的地方就會特別開心。也是因為你,我們才聚集到一起。Molliad,這是值得寫進感言的名字。你是我從歐洲回來見到的第一個人,“只等到紅白儀式一場偶遇才會面”,和你那次相見,是在諸行無常中最讓我感到安心和療愈的一次。

最後謝謝小海和觀晴。想對你們說的,要麼說不出來,要麼沒有說出來的必要。或許就,在心中。所以,就,謝謝你們(笑)。

“即使有話想講已經將識過的字用完。”這是畢業季不斷向友人輸出照片與文字,仿佛試圖藉此證明或抓住些甚麼時,總會想起的歌詞。篇幅太長了,還有些人與話已然寫在論文後記中,原諒我不在此重複。感謝有耐心讀到這裡的諸位,以及謝謝公眾號包容我的啰嗦。

感謝一直引領我的上帝,願榮耀歸於你。

————————————————————————

これで縁ができたな

编辑丨张灏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