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昆滇风云|杨慎《滇海曲》十二首中的云南风光

原标题:昆滇风云|杨慎《滇海曲》十二首中的云南风光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两句赞誉云南的诗广为人知,其源自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贬谪云南时所写《滇海曲》十二首。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与云南有着很深的渊源,无数赞誉云南的诗文流传于世,其中杨慎是值得叙述的一位。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才子”。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终老于此。

在云南期间,杨慎不仅写出了《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滇候记》《南中志》《滇载记》和《记古滇说》等大量关于云南历史、山川、物候、地方志的笔记、选本以及注释性书籍,还创作了大量描写云南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和云南人衣食住行的诗词,他的诗词作品堪称云南风情的百科全书。其中《滇海曲》十二首选取以“滇池”“洱海”为代表的云南湖泊中心意象,吟唱出云南地域文明、历史沧桑、个人身世之感的激越深情。不仅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繁忙的商业景象,“吴商”与“僰妇”汉夷杂居互市,展现明代云南边域独特的一景,每一章中都在“花”“曲”“云”“湖”中抒写人文风情。

滇池

蘋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

“蘋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十分自然地描绘滇池自然之美。“蘋香波暖”写出滇池的宜人景物和温暖气候,“渔枻樵歌”勾勒出滇池周围人民的生活情景。后两句则用极其通俗的口语,概括出昆明四季如春、花开不断的特征。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杨慎在《滇海曲》里写道:“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使者乘槎曾不到,空劳武帝御楼船。”既写出了滇池的浩瀚广阔、池中沙洲小岛相连、浮萍海藻点缀,又把汉武帝开凿昆明池,修楼船、习水战的故事融入其中,用使者乘槎也不曾到过的典故引起人们对滇池美景的无限向往。“湖荡鱼虾晨积场,市桥灯火夜交光。油窗洞户吴商肆,罗帕封颐僰妇妆。”活画出滇池畔渔业繁盛的景况,还有以罗帕遮脸民族装扮的僰族妇女与吴地商人做生意的情景。《滇海曲》还写到了当地人嚼槟榔、喝早茶的风俗:“煮海鹾郎暝漉沙,避风估客夜乘槎。雪浮粳稻压春酒,霞嚼槟榔呼早茶。”诗文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在平淡中见深情。这里的一切风俗民情,给杨慎留下的,是记忆深处唯一不变的那一抹温情。

滇池晚霞 黄兴能 摄

《滇海曲》写道:“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鹊双星带五潢。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元代派驻云南的最高军政长官叫梁王,梁王在滇池边建有避暑宫,后改为凌虚阁、玉皇阁、罗汉寺等,今称为三清阁。诗人写元代云南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梁王在滇池中所建的楼阁台榭在滇池的月色和星空下如天上仙宫般的美景,那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滇池碧波,那水天相接处的亭台楼阁,让人疑心似乎可以直通银河,仿佛是一道鹊桥连着嫦娥仙子的广寒宫,夜色中还飘来月宫桂树的清香。“碧鸡金马古梁州,铜柱铁桥天际头。试问平滇功第一,逢人惟说颍川侯。”笔势纵横古今,言及云南从秦汉时期到明代洪武年间千年的平定历史,全篇大笔写意,章法结构上层层深入,步步逼近,读起来情思曲折又一气贯注,没有琐细之感。

洱海

神禹导河双洱水,武侯征路七星关

在流放云南期间,半数日子杨慎都在昆明到大理这条古驿道上行走,他不仅对大理情有独钟,还曾寓居大理,于是他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大理的山川雄峻之势:“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云气开成银色界,天工斫出点苍山。”杨慎选择了大理景观中这一帧壮阔的山水人文之“常景”,将之定格、扩大,呈现于诗作中,突显了大理山川之气韵。“云气开成银色界”,文字清新绮丽,将苍山云的那种银白色渲染得非常生动。“天工斫出点苍山”,则是赞叹苍山出自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表达了杨慎对苍山景色的热爱和由衷赞美,引人神往。

苍洱风光 黄兴能 摄

在杨慎眼里,大理洱海流域文明源远流长,可谓“叶榆巨浸环三岛,益部雄都控百蛮。神禹导河双洱水,武侯征路七星关”。叶榆是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杨慎在诗中将之称为“益部雄都控百蛮”,用大禹治理洱水之典,诸葛亮平定南中,返蜀途中在七星关筑坛拜祭七星一系列传承至今的名人典故来衬托大理文化悠久、历史厚重。“碉房草阁瞰夷庭,侧岛悬崖控绝径。鸡足已穷章亥步,鹫头空入梵王经。”该篇中的“章亥”,即大章和竖亥,这些古代传说中善走的人亦走不到。可见当时的交通状况下,普通游人能到鸡足山游览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也使得鸡足山更具神秘、空幽、妙香之境。表达出风物不改而山水相待的人生体悟。

西山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在昆明西山之麓,滇池之滨,介乎于高峣村与冷水塘村之间,有一座升庵祠。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园,因其与杨慎交情甚笃,修建“碧峣精舍”,迎请杨升庵入住。1537年,杨升庵将其买下,改造为“紫翠新居”,作为居所和讲学著述之地,因此又被称为“碧鸡书舍”。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布政使刘之龙首将其寓所“碧峣精舍”改建为“太史祠”,供奉杨升庵的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云南总督范承勋重修太史祠,题额为“碧峣书院”,又名“升庵祠”。1987年,昆明市文管会重修升庵祠,建成集中展示其生平事迹的“杨升庵纪念馆”。1993年,升庵祠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

这如诗如画的对联,便是当年杨升庵寓居西山时,为西山华亭寺题写的,至今仍为西山的绝品楹联之一。

戍滇

孤戍平沙望大荒,边愁海思入沧茫

戍滇35年,去国怀乡的忧愁,边地大荒的孤寂,使杨慎心头常年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乡情,“孤戍平沙望大荒,边愁海思入沧茫。帝乡东北仙云隔,僰道西南媚景长。”表露出诗人于荒凉边地孤苦零落之感和深隐曲折的复杂情绪。一、二句写愁思,与眼前的“平沙”“海”这样苍茫荒芜之景融为一体,更彰显出个体的孤独无助。三、四句写望京思归,惜乎“僰道长”“仙云隔”,归期杳杳,这也正是诗人郁积的症结所在,表露出诗人即使置身于“仙海”“媚景”的温柔乡也无法释怀的苦闷。

《滇海曲》是杨慎贬谪云南后创作的一组深情婉转、别具风调的七绝组诗,唱响了对云南独特景致、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赞歌。题为《滇海曲》,自然不同于律诗和绝句,其风格更接近于民歌,但它又和民歌不同,既能跳出律诗的束缚而充分运用民歌体的自由舒散又能使民歌体的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美学内涵。

作者 杨继渊(作者单位:云南省武定县文联)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曹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