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个体知觉压力的产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个体知觉压力的产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大学阶段至关重要,这一阶段是个体由校园转向社会生活的重要过渡时期,因此面临着众多的压力事件。

压力知觉,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受到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对自身造成困惑或威胁,以个体紧张或失控的形式表现。

对大学生来说,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较易使他们产生“高压状态”。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重视,压力知觉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小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有学者提出,神经质个体对消极情绪较为敏感,对压力事件较为敏感,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易产生不合理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此外,Leary还发现,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人群面对潜在压力事件的时候,更加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变化的影响,个体也更倾向于表现出紧张、焦虑与退缩等负性情绪。

因此神经质水平较高会使个体存在较大的压力知觉体验。

一、压力知觉的相关理论

1984年,Lazarus和Folkman提出了“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心理压力产生的过程,即潜在的压力源、个体对这些潜在的压力源进行认知与评价、对其作出应对以及对压力进行反应。

个体对压力源所做出的认知评价是这四个环节中所需要特别强调的,它在心理压力产生过程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江田刀和针对本理论提出,在压力认知的过程中,有两方面即认知评价与对压力做出的应对在环境与个体的相互关系中作出调节。

他认为,认知评价共含两种水平或阶段:一个是初级评价,其实是次级评价。

首先,初级评价指的是情境中,个体内部对其意义所作出的评价与解释。

初级评价包含了个体对个体自身与此情境之间产生的关联大小,还包括个体评价所处情境对自身产生威胁的严重程度。

其次,次级评价指的是个体对如何选择应对方法、应对方法是否可行以及这种方法有多大的几率获得成功等问题进行考虑。

次级评价很大程度上与个体本身所具备的应对资源以及个体是否具有足够的选择项有关。

它包括了如何判断与评价情境如何进行责任归属、是否具备应对的可能以及能否达到未来期望。

在处于压力情境下时,个体被唤起的情绪与所选择的行为反应都取决于个体如何认知评价这些情境。

而应对则是指个体在面对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对个体产生一定的要求时,个体进行反应的过程,这种要求个体评价其为压力性的。

由于在应对的过程中,个体会被所收到的负面反馈所影响。

因此在之前评价为可能有效的方法也许会随之改变,此时个体就有必要对情境重新评价判断,以期找到更为有效恰当的应对方法来应对。

压力知觉的相关研究

压力知觉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个体压力知觉的产生及其大小都由其对刺激事件与环境的评价与认知所决定。

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刺激事件与刺激环境时,所具有的应激性会不同。这体现了有些外部刺激及环境并不能被绝对的判定为对个体具有应激性。

决定它具有应激性与否的是个体对其的认知与评价。

此外,Lazarus和Folkman还提出,个体认知评价环境刺激的过程有两个阶段,首先为初级评价,然后为二级评价。

个体对刺激的初级评价中,将判断个体是否会受到其威胁,并同时对个体会否对刺激产生影响进行评价。

二级评价过程中,个体评估自己现阶段所具备的资源,并进行自己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及策略来处理环境及威胁的评价。

由此可见,认知评价在个体压力知觉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现在已有的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压力知觉水平受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自我分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压力知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同一压力情境下,对社会支持有较高领悟水平的个体会对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进行有效利用,更好应对情境,进而减轻压力。

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人则相反。

研究表明,提升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够提升他们的压力应对效能。

林静等人也提出,个体如果对社会支持有较高的领悟水平,就能有较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压力情境下持有积极心态,能够利用支持寻找解决办法,因此压力知觉较小。

研究表明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显著相关。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压力知觉较小。因为高分化水平的个体面对问题能进行理智思考,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有效应对压力事件,减小压力知觉。

反之,低分化水平的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更易产生情绪化反应,缺少理智,难以取得应对事件的有效策略。

二、负性认知偏向的相关理论

自我图式理论

在情绪与行为的研究中,Beck最早对认知对其系统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关注。

他提出个体的认知加工会影响其情绪与行为,甚至会影响其生理反应,而每个人都会由于在人生中有着不同的经验而产生一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自我图式。

Beck于1976年提出的认知情绪理论中,认知图式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图式在他看来,是一种假定的属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当形成的这种图式与刺激信息一致时,就能使个体对信息做出更准确更快的反应。

然而由于早期经验,有些个体的大脑中产生了负性的功能失调性的认知图式或假设。存在这样的图式会使得这些个体对外界的负性信息更加关注,也就是对负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并且这些个体记忆、解释信息与对信息进行沉思的方式也与所形成的图式一致,进而形成了负性记忆偏向和负性解释偏向以及负性沉思偏向。即更易出现负性认知偏向。

所以基于Beck的自我图式,认知偏向是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的认知基础。

认知资源理论

在认知资源理论中学者们认为:

个体拥有有限的认知资源,当一个人需要对多种任务进行认知加工时,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全部加工,只能够对其中的部分任务进行认知,对其他任务进行适当筛除。

不过认知资源的这种有限性现象并不是绝对的,唤醒水平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个体所偏好的刺激能够引起相对较高的唤醒水平,从而个体会对其分配较多认知资源来加工。也就是在进行认知加工是人们会对优先选择某些信息,即出现认知偏向。

但个体的资源总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在对多种任务同时进行认知加工时,相互干扰就会出现了。

比如在Stroop任务中,个体在进行当前的任务认知时,负性情绪刺激就可能对其产生干扰作用。

此时为了将这些刺激控制到认知阈限之下,也需要消耗个体的一些认知资源,也就是负性刺激的干扰作用更大,从而个体对负性刺激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三、负性认知偏向中介效应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对压力知觉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

Fredrickson于2001年提出一个人拥有积极的情绪会加强其对于积极事物的关注,进而使人远离压力知觉。

神经质水平高的人所拥有的典型特征就是会受到事件更多的负面影响,例如,焦虑、担忧等。

因此,作为与个体情绪相关密切的人格特质,神经质可以预测压力知觉。

除神经质对压力知觉直接作用显著外,研究还得出神经质也可以通过负性认知偏向对压力知觉产生45%的间接作用量,对研究中假设H3进行了验证。

压力与应对模型中提出,个体面对潜在压力源时,需要对其进行认知评价,共两个阶段,初级评估时,个体侧重于对事件性质及其对自身的威胁程度进行认知及评估。

二级评估时,个体则侧重于自己的可用资源能否应对压力源以及采用的策略。

大量与神经质相关的研究表明,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在认知压力源时倾向于关注其负面,采用消极的态度对信息作出评估,即神经质个体在对事件的认知上更容易出现负性偏向。

这类个体具有消极的信念,有更高的负性认知偏向,因此更易将压力源评价为负性。

并且倾向自我批评,易将自己个人能力评价为不足,认为自己难以应对压力源,进而产生更大的压力知觉。

四、自我同情调节效应讨论

负性认知偏向与自我同情的交互项对压力知觉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自我同情能够对神经质与压力知觉模型中的中介作用做调节。

即在自我同情水平提高时,负性认知偏向在神经质对压力知觉中的中介作用会随之降低,最终其作用消失。

当自我同情水平较低时,负性认知偏向在神经质与压力知觉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而自我同情水平提高时,负性认知偏向在神经质与压力知觉之间的中介作用则不显著。

说明自我同情会起对负性认知偏向的中介起到缓冲作用。

研究发现自我同情具有保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常与积极心理相关。并且自我同情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

在积极心理学中,自我同情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情绪调节反应,通过个体体现的一系列能力,使个人在面对不足时或在逆境中促进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及心理健康的恢复。

被情绪困扰时给予自己温暖与接纳,有助于更大的幸福感。自我同情能够减少负面体验与认知带来的消极情绪。

因为自我同情能够在认知、情绪等方面发挥作用,以此让被试发现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发现事件中的积极方面,增加了积极事件的可得性,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知。

这种作用可以抵消个体负性认知对压力知觉的作用。

五、教育启示

首先,个体需要正视在学业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事件与困难。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压力知觉很容易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体发展。

随着社会当今竞争的日渐激烈,内卷的逐渐加深,大多数个体都会产生压力知觉。

尤其是神经质水平较高的群体,在面对各种事件时,更容易产生压力知觉,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甚至正常生活。

因此需要个体与学校对此重视起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并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大学生的压力知觉。

其次,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使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

加强对大学生认知加工偏向训练或治疗,因为不正确认知会导致学生产生较高的压力知觉。

对此可以设置有关认知的课程来改善大学生的负性认知偏向,从侧面降低大学生的压力知觉。

最后,应重视自我同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培养其自我同情能力。

培养大学生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对失败正确看待的理念,进行心理调适。拒绝采用遇到困难与挫折先找自身问题的传统理念。

研究发现了自我同情的介入会降低负性认知偏向对压力知觉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进行自我同情的方法。

这样大学生能够通过训练,提高自身自我同情水平,会降低其在困难面前所所产生的压力知觉,同时也可以使个体在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得到一定的保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