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经济地理丨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器”

原标题:经济地理丨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器”

迎“新”而进

编者按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更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随着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随即掀开新一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幕”。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重要着力点,又走出了哪些实践路径?本期经济地理将关注地方迎“新”而进的积极探索。

观澜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风鹏正举,春风渐酣。今年全国两会上,“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这两个热词,因时因势碰撞,迸发绚烂火花。当前,全国各地循“新”出发,迎“新”而进,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大戏”。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伴随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赛道,此间,各地须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进一步凸显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合力推进,避免同质化。

放大自身优势抢占新质生产力先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顾名思义,因地制宜就是要督促地方进一步找到自身优势,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确保各地在布局新质生产力中迸发比较优势,携手而进。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按照“十四五”规划相关要求和国家层面部署未来产业的政策安排,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机器人、人工智能、元宇宙、增材制造、柔性电子、氢能储能、细胞治疗产业,都是各地积极部署,竞相角逐的重要产业领域。

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显然有着较高的产业门槛。“科研创新力量比较集中的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具备的技术领先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优势突出。”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无疑将成为引领。同时,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因为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链条完善等优势,通过积极引进技术创新资源,同样在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2023年各地新能源汽车产量看,东部引领、中西部跟进的态势越发鲜明。其中,深圳依托“产业创新+科技领先”绝对优势,首次登顶“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178.6万辆,超过了上海的128.68万辆和西安的98.38万辆,位居全国第一位。中部地区的合肥、长沙,西部地区的西安、重庆以及东部地区的济南跻身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城市。

可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相互“牵手”在布局新质生产力方面将成为常态。在余淼杰看来,对我国不同区域而言,进一步放大各自比较优势、合力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一些具体产业率先迈出步伐,以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扫清相关障碍促进协调协同发展

产业的快速崛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发力,确保产业政策、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用地、人才、技术投入等“一路绿灯”,超前布局加速落地。

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扫清相关障碍是摆在各地的首要任务之一。其中,营造更优质的创新环境和制度体系是重中之重。余淼杰认为,要继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要让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最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他强调,做好产学应用的结合,确保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是全国各地加速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须优先加以考量的。

余淼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流动。

可以预见,通过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实践,各区域将共同呈现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新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会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并提高区域合作的成效,比如,东数西算工程就是将东部地区大量的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地区,使数据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东西部合作共赢。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会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重建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再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张可云认为,要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客观实际,避免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出现区域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总 监 制丨王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