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数字徐州的建设,不仅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到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再到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徐州市正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描绘出一幅智慧城市的宏伟蓝图。
数字徐州,未来已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徐州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徐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字徐州”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智慧城市新样板。
在建设数字徐州的过程中,政务云平台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服务创新等多重使命。 徐州市政务云不仅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更是实现“善政、惠民、惠企”目标的关键路径。徐州市政务云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打破了传统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孤岛和系统壁垒,还促进了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为徐州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破壁垒,构筑基石
忆往昔,徐州市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面临着数据孤岛、系统不兼容、资源利用低效等一系列难题。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无法有效共享,业务流程难以实现协同。面对这些难题,徐州市政府携手华为云,共同打造徐州市政务云项目。
在2016年,徐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订云计算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华为徐州淮海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促进了数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全市各单位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一站式服务。2022年3月,华为与徐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签订新的合作,进一步实现了市本级政务云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同时,华为云还向徐州本地全面开放了其自身较为完善的应用生态市场,为各部门提供了丰富的云服务和应用支撑,有力推动了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
成果斐然,口碑载道
自2016年开始,徐州携手华为云共同打造“徐州政务一朵云”数字底座,为政务机关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软硬件、应用系统等综合服务平台,满足了全市各部门集约化建设需求,实现了业务协同。 目前,已有80+单位、300+信息化项目接入“徐州华为政务云”平台,形成了统筹管理、有序调度的市级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借助政务云平台服务能力,徐州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生命线”项目搭建全市综合监管平台应用体系,汇聚燃气、供水、排水、第三方施工破坏、地下管线、桥梁、道路、供热、市容、环卫、执法等领域的基础、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数据,按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建设原则,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城市综合监管机制体制,大大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助推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近日,徐州市城市管理局携手华为云凭借“城市生命线”项目成功入围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治理大奖,展现了徐州城市治理的又一次“云上有为”。
基于政务云资源灵活配给的特点,及云数据库等完善的产品服务能力,市数据局逐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徐州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率由34%提高到100%,迈入省内第一梯队。
此外,徐州市总工会联合华为推出的“智慧工会”服务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了“互联网+”工会工作体系,帮助全市工会会员实名制数据动态认证,实现了79项服务的指尖畅享体验。截至目前,全市线上入库会员已经达到114万人,累计开展各类线上活动120余场次,活动总点击量超过105万人次。
徐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网络科副科长孟帅认为,建设数字政府治理平台对加快政府履职能力重塑、撬动经济社会整体转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现代化新城市的关键抉择和必由之路。2022年10月,云平台租户安全能力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应用于徐州市教育局、交通运输消防救援支队等多个单位。孟帅介绍,依托华为云完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体系,为各单位提供了全栈、多维度的信息安全防护服务,并针对各类网络攻击行为进行了有效监测以及抵御,帮助使用单位构建了具有抗压增强网络韧性的信息化安全体系。徐州市总工会宣教和网络工作部副部长张玉乐介绍,市总工会将围绕省关于数字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并基于华为完善的云产品服务能力,全面夯实全市数字工会基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网上普惠服务工作,以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
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徐州市政务云的建设,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城市管理理念的飞跃,标志着徐州市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城市带来了更高效、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当下,华为云正加速构建徐州市政务云,通过“城市一朵云”技术架构,加速徐州市数字化发展。 展望未来,徐州市与华为云将继续深化合作,坚持技术扎根,结合大模型落地更加丰富的智慧化城市应用场景,双方将共同开启智慧城市的新篇章,共创更加辉煌的美好明天。
你的每一次“在看”,我都看得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