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便为礼仪之邦,其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礼仪文化、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内容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方方面面。例如:嫁娶文化、婚姻礼仪、丧葬文化等。
无论是对于古代女性来说,还是对现代的女性也罢,婚姻不仅是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还是一次命运的转折机会,而婚姻的好坏决定着她们以后生活的幸福程度。
特别是身处古代男权社会的女性一旦婚姻选择的不好,那么其一生都将在不幸和哀伤当中度过。
话又说回来,为了符合婚姻的礼仪制度,女性还会准备与之相匹配的婚服、嫁衣,对于封建社会的女性来说,
婚服可能一辈子穿一次,因此她们对其十分的看重。
纵观我国上下几千年历史,各朝各代的婚服不尽相同,大致可以看出其从一开始的端庄的纯色嫁衣变为了明艳的凤冠霞帔,接下来将具体谈谈女性婚服的发展变化。
一、古代婚姻实质
1、历史渊源,传统悠久
“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重之。”
——出自《礼记》。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最初为母系社会,那时的婚姻模式为近亲结婚,即一个群种内拥有相同血脉的男女互相结婚,他们通过这样加强部族内部的血缘联系和繁衍后代。
后来的父系社会出现,女性地位变低,逐渐的成为了男性的附属,
婚姻方式渐渐演变为族外通婚和战争掠夺女性,这样的婚姻变得功利性,其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的开始。
婚姻,在古代又称“昏姻”或“昏因”,据说‘昏因’二字起源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可知我国古代结婚有男方在黄昏时刻去女方家了迎亲的习俗。
“伏羲之嫁娶,以俪皮之礼。”
另外一种说法是来自汉朝的郑玄,其认为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而“娶妻”在古代又可写为“
取妻
”。
从字面上来看
“取”即“取,不取也”,有掠夺和捕获的意思,
而“妻”在现今发现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其图案类似一只手抓住一个女性的画面,这便是最早的男尊女卑思想的诞生的见证。
《礼记·曲礼》中写道,“买且不知其姓,卜之”
,买这些女性的时候不知道她们的名字,而一个“卜”则透露出此为夏商时期常用的手段,由此可见该时期被买卖女性连名字都没有,毫无地位可言,可见随着父系社会的兴起和兴盛,女性不但受到各方面被打压,地位也一落千丈。
2、婚姻、婚服即束缚
后来,
影响后世王朝女性们命运、嫁娶制度的“买卖婚姻”出现了
,而婚服则是婚姻的衍生物品。
当时的人们可以通过金钱用所谓的“聘礼”交换女性,无论是妻子还是小妾,只要是女性都可以轻易买到。
直到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才改变了这个糟糕局面,
却也同样的划分了女性的地位等级,确定了男尊女卑的礼仪制度,这也体现在了婚服的样式和制作上面。
例如,周朝时期,新娘需要披上一件黑丝衣裳不仅用来防尘,还可以体现女性的端庄大气且专一的态度,以及对丈夫和婚礼异常的重视的肃穆氛围。
另外,史料记载,“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其实,我国古代
传统和繁复
的婚礼也是起源于周这个朝代,其还奠定了后世婚姻制度根本准则和婚服的基本要求。
周朝的婚礼程序繁杂隆重,包括了婚前之礼、婚时之礼和婚后之礼这三个部分内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
“昏礼有六礼:纳采、……、请期、亲迎。纳采用雁,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也。
”
一开始赠送聘礼是对妻子的尊重,
或许还带点聘礼越高妻子的价值越高的观念在其中,故当时的婚服也颇为郑重。
可惜的是买卖婚姻的盛行,致使男性拥有其他女人的行为越来越常态化,渐渐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思想被男权社会广泛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被买卖的女性的地位十分的低下,如果男性(丈夫)不在意她们甚至连名分即成为妾的可能性都没有。
话又说回来,
古代为了区分正妻和小妾尊卑关系,具体也表现在婚礼和婚服的差异。
例如,只有妻子才是明媒正娶的,婚服也是正红色,而小妾相当于仆人的存在,婚服也是浅红色等弱于正红的颜色。
事实上
,无论妻子还是小妾,只要是女性都直接丧失了选择婚姻的权利
,成为了男权至上社会的牺牲品,是婚姻、婚服思想的受害人,再加上后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妇道、妇德思想的束缚,更为她们的悲惨命运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每个朝代的发展
众所周知,婚服作为婚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据十分的重要的地位,由此从婚服的演变便能够看到女性的地位的变迁。
1、婚服:丰富多样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这便是周制定的服饰特点,婚服也不例外。古时候的人们受“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的思想观念影响,认为人的生命力(阴阳)需要保持平衡,才能让他们达到最好的状态,故而他们十分的注重阴阳平衡之道。
人们认为男为天为阳,用黑色代表;女呈阴为地,用红色象征,
再加上男女婚姻又是黄昏之际结合,正合了阴阳相合之道,故婚服采用红黑两色不但正符合了这种思想,还能显示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凸显婚礼的庄重威严,于是关于婚服的玄纁制度诞生了。
鉴于此,
秦汉直接采用了玄纁制度,以黑色、红色为主来制定女子的婚服嫁衣
,再加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表达男性要求女性专一、从一而终的思想,凸显庄严慎重的感情。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之风兴盛,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成仙之道,
这时的婚服以白色飘逸之感为主,
这时的思想比较自由,女性也一举打破以往的沉闷和庄重风格,偏向清新淡雅的现代风格靠拢。
之后,大唐盛世到来,社会愈发的对女性的要求宽容起来,女性的地位到达了封建王朝的最鼎盛的阶段。
当时女性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体现在了服饰和妆容等方面上,她们的穿着和审美不但十分的大胆,审美风格也越来越趋向追求华丽奢侈、色彩明艳,借此尽情展示自己的热烈、奔放的情感。
当时的婚服是在以往礼服基础上加以改进,同时不失礼仪的融入了时代特色,大多男性以绛红、女性青绿为主,有史料记载,
“唐士假绛公服亲迎”
,而女性嫁衣为
“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
宋代在这类婚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更加的偏向内敛简约、庄重典雅,也是
此刻凤冠也成为了礼服,并收入冠服制度之中,
这也是明朝婚服的雏形,同一时期开始女性的地位慢慢的倒回了魏晋以前。
元这里便不用多说,其大致带有蒙古的特点。等到明朝时期,冠服制度十分受到当时统治者重视,
凤冠霞帔出现,其以正红色为主
,不仅是贵族女子受朝廷诰封的时的装束,还成为了女性重要场合的礼服。
这类婚服的特点是领口窄,皮肤露出的地方很少,凸显了当时社会对妇德、妇容的看重,其的出现代表着明这个时期女性受到的约束愈发严重。
凤冠霞帔此类为主的婚服有着严格的品级制度标准,服饰上面充满了男尊女卑的等级思想。
慢慢的这个礼服传入的民间成为了女性婚服,至此婚服的样式基本定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也成为了现代普遍认为的传统中式婚服。
最后是清朝的婚服,其虽然说清朝的婚服大致继承了明朝的形式,但却废除其中的制度,只是保留了凤冠的特征,甚至后来婚服的样式也改为了旗袍类型,充满了满族的特点,后来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深受此影响。
三、结语
总的来说,某种程度上古代女性是如同货物一样的存在,被父母亲属“转卖”给他人(丈夫),
而这样的婚姻衍生而来的婚服自然也充满了对女性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
实际上,男权社会下,婚服虽然华美异常,但却不是为了女性而存在,其最主要是为了取悦男性,潜移默化的将男尊女卑的等级思想观念深深的刻在女性的心中。
最后,
不同朝代婚服的多种多样不但代表着这些朝代对女性的看法、要求、约束有着差异性,
还代表着女性地位的高低、自由程度。
因此,以小见大,这类婚服的变化就如同一本史书,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更替,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十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
2、《中国古代女性婚服演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