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篠之战,铁炮对骑兵?信长三段射和武田骑兵的真伪
长篠之战,关于三段射击,通说描述三千铁炮兵分成前中后三排轮流发射,前排的士兵射击之后往后退,由后排的铁炮兵向前替补,看起来似乎很合理,其实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战国时代的铁炮属前膛枪,要从枪口填塞火药以及子弹,依照枪支性能、士兵的技术及经验,每把枪所需要的装填时间都不一样,因此想让三千挺铁炮装填好弹药一起发射,有技术上的难度。而从实际的长篠古战场来看,马防栅后的空间狭窄,前排铁炮兵发射之后走位到后方装填弹药,士兵们势必会互相妨碍,无法顺利执行战术。
根据日本各地铁炮保存会的实际测试,火绳枪从装填火药与子弹,到实际发动射击需要三十秒的时间。就算使用早和(将火药与子弹封装,一起装填的做法),也只能节省十秒左右的时间。而且连续发射之后,枪管内会累积火药残渣,需要清理枪管以防炸膛。因此在《信长公记》中记载,面对武田军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势,织田军不断调派铁炮兵到前线支援。
一九九○年,名和弓雄等学者及铁炮保存会借着实测结果,推翻了三千铁炮兵分成前中后三排的三段射击的通说。目前台面上经常提到的新版三段射击,改变成一人负责装填弹药、一人负责射击、一人协助传递枪支并协助作业的说法。
如此一来,铁炮射击的间隔时间能够从三十秒缩短为二十秒。只要铁炮兵小组的数量够多,并且不拘泥于通说的齐射,让每个小组准备好就自行决定开枪时机,就有可能构建连绵不断的火力网。
除此之外,铁炮数量也是学界争论的议题。《信长公记》的几个原始版本中,近卫家阳明文库所藏的太田牛一手写版本,仅记载千余挺铁炮,建勋神社所藏的太牛牛一手写版本,也是写千余挺铁炮,但后人在旁边补上了三字,变成了三千挺铁炮。
日本学者藤本正行指出,根据细川家的书信记载,信长在长篠之战前曾向细川家借调一百铁炮兵,《多闻院日记》则提到筒井家派出五十铁炮兵增援。因此藤本正行认为,织田的铁炮兵包含了信长的直属部队以及借调而来的士兵,实际的数量恐怕连信长本人都不清楚,因此《信长公记》的原始版本才会写千余挺铁炮。
而通说的另一个重点是武田骑马队。战国时代的骑马武士,大多是指挥阶层,而非日本近代的纯骑兵部队。如果把骑马武士都凑成一队,这些骑马武士的郎党势必要跟在旁边跑,到头来又沦为骑马武士与步兵的混合部队。
此外,战国时代的日本马体型较小,比起奔驰更善于负重及登山,因此战国时代的马匹,主要用在移动、追击战、撤退等情况。传教士弗洛伊斯留下的记录提到“日本的骑兵战法与我国不同,日本是下马之后徒步作战”。
当然在战国时代也留下一些马战的记录,大多是单骑或是数骑的骑马武士带着部下展开小规模冲锋。归纳以上的资料,个人认为长筱之战,并非想象的骑兵军团大规模突袭。
这么说来,要是通说的“三千铁炮编制为前中后三排,以三段射击歼灭武田骑马队”并非事实,那么织田德川联军是怎么打赢这场战争的呢?《甲阳军鉴》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场战役宛如攻城战”。
联军占据了地利,并且快速构建防御工事,等于就是沿着斜坡构建而成的野战城寨,前有河川和深田阻碍武田军的攻击,三道马防栅之间又有壕沟、切岸等防御构造保护联军,加之对射击的改良,有效阻碍了武田军的进攻。尽管武田军给予联军极大压力,并冲破数道防御,但仍然败于联军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