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进贤县前坊镇近千亩雷竹林青翠欲滴,一根根嫩笋破土而出,奏响春日丰收的序曲。
天未破晓,采笋工人们已穿梭在林间。“采笋是门精细活,既得保全笋体完整,又要避免伤及邻近笋芽。”樊大姐手持特制竹铲,轻拨腐殖层,看准笋根走势后巧妙发力,整根笋体应声而出,“晨露未晞时的竹笋最为鲜甜,必须赶在日出前完成采摘。”说话间,她的竹篓已盛满带着晨露的嫩笋。
“笋芽出土超20厘米须及时采收,否则纤维老化”“每亩保留600-800株母竹为宜,注意疏密均衡”……汪惟正蹲在田埂边,边观察村民操作边现场指导。作为拥有十余年经验的雷竹种植能手,他亲历了当地雷竹产业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化发展的蜕变。
雷竹笋以肉质脆嫩、风味清甜著称,每至出笋季,市场供不应求。“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生态账。”汪惟正算起细账:雷竹11月萌芽,采收可持续至次年四月,盛产期亩产达5000斤,按每斤6元计,亩均年收益超3万元。更可贵的是,覆盖栽培技术的革新让产业如虎添翼——冬季在竹林铺覆谷壳、稻草等有机质,不仅实现地温提升2-3℃,更通过微生物活动提升土壤肥力,使春笋上市时间较传统模式提前3-4个月,售价翻倍仍供不应求。
过去靠天吃饭,产量品质都不稳定。”汪惟正脚下,新萌发的笋尖已穿透覆盖层,“现在用上科技手段,收入翻番不说,还省出人工投入林间管理。”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科技创新的耦合。进贤县红壤富含磷钾元素,与雷竹喜钾特性高度契合,加之年均18℃的温和气候和1600毫米充沛降水,构成雷竹生长的黄金三角。目前全县已发展雷竹3000余亩,形成前坊、钟陵、池溪三大核心产区。
林下经济改革更激活了生态红利。通过“联营共建”模式,当地整合碎片化林地,发展林菌、林药、林禽等立体经济。“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20元,活计轻巧还能照料老小。”在分拣车间忙碌的何九德道出村民心声。
立足“两山”转化实践,进贤县正构建“雷竹+半夏+油茶”特色林业体系,同步推进林果、林下药材及生态养殖的全产业链开发。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这片沃土正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答卷。(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