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李嘉诚卖港的真正原因?商务部专家打破沉默,5个字定调

长和集团在2025年3月闪电敲定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港口交易。表面上,港口业务仅占集团总营收的9%,且净利润同比下滑27%,看似是“甩包袱”的自救行为‌。

但交易流程的异常暴露了深层次矛盾,全球港口交易溢价普遍达15%-20%,而长和交易估值仅为EBITDA的8.5倍,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0-12倍‌。若真为商业利益,为何不开放招标?中远海运等具备接盘实力的中资企业被排除在外,更显蹊跷‌;标的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单日吞吐量相当于长江流域三大枢纽港总和。这类控制全球6%贸易流量的“咽喉要道”,却被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出售‌;交易最终签字日定于2025年4月2日,恰与特朗普“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宣言高度重合。美方曾扬言“对中国货轮加征停靠费”,此时接手港口无异于战略布局‌。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白明以“在商不言商”五字定调‌,直指交易本质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控制权,是本次交易的核心争议点。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中国是运河第二大使用国,年通行货值超1200亿美元。美方若掌握运营权,可借“设备检修”“安全审查”等名义对中国货轮实施隐性限制‌;运河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控制两端港口等于掐住全球航运的“七寸”。军事专家警告,战时可能面临断航风险,直接影响中国90%的外贸海运安全‌;港口运营涉及船舶轨迹、货物清单等敏感信息。美方凭借《云法案》等长臂管辖工具,可对中国企业实施次级制裁‌。

特朗普政府对此早有谋划。2024年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协议后,美方即施压其审计和记港口资产,为后续交易铺路‌。此次贝莱德收购,实为美国“曲线控制”运河的关键步骤。

李嘉诚团队以“商业决策”自辩,但其行为暴露出三重矛盾。港口资产涵盖23国199个泊位,是“一带一路”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出售这些资产虽可缓解长和短期财务压力(2024年派息减少13%),却削弱了中国在全球基建布局中的话语权‌;商人身份与政治站队的撕裂‌:香港前特首梁振英质问:“美国企业会维护美国利益,中国商人难道可以例外?”‌ 当资本跨国流动触及国家安全红线时,“在商言商”的辩护苍白无力;交易公布后,长和系企业市值蒸发超400亿港元,和黄医药单日暴跌8%。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商业逻辑”的根本质疑‌。

此次事件折射出更深层的国际秩序变迁。贝莱德财团收购43个港口,与美方“供应链去中国化”战略同步。2024年美商务部将58家中国物流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此次交易进一步压缩中企海外布局空间‌;中远海运曾公开表达收购意向,却未获谈判机会。这凸显西方资本在国际并购中仍掌握规则制定权,中企需构建更完善的全球资产保护机制‌;越南、印度等正加速港口国有化。李嘉诚一边抛售亚洲资产,一边加仓越南基建,这种“东退西进”的策略,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对跨国资本的信任危机‌。

回看李嘉诚的商业史,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被视为“借壳生蛋”的经典案例。但如今,同样的资本操盘手法却遭遇截然不同的舆论审判‌。其根源在于时代语境的巨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资本激活市场;而在大国博弈白热化的今天,关键基础设施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香港《大公报》连发十余篇社评,将交易定性为“对中国的背后一击”,反映出公众对财富阶层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义‌。

李嘉诚“卖港”事件尚未落幕,但其启示已清晰。对国家而言,需加快《反外国制裁法》等工具落地,建立关键资产交易审查机制;对企业而言,跨国经营必须平衡商业利益与政治风险,避免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对公众而言,此案重新定义了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利润之上,应有底线;资本之外,当有家国‌。

这场交易最终可能以两种方式收场:或是迫于压力终止,或是成为中美对抗的又一导火索。但无论如何,它都将作为全球化退潮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写入商业与政治的教科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82人参与, 9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