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同意临时释放杜特尔特,菲总统府不同意,理由难以置信

国际刑事法院(ICC)罕见松口同意临时释放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却遭菲总统府强硬回击,称“绝不接受任何指令”!这场被外媒称为“主权与霸权终极对决”的博弈,是国际法的溃败,还是菲律宾两大家族权力厮杀的续章?

2025年3月29日,ICC发言人法迪·埃尔·阿卜杜拉表示,若杜特尔特满足“按时出庭”和“接受监管国管理”等条件,法官可能批准其临时释放。这一表态被视为ICC的罕见让步,因其此前曾以“反人类罪”为由对杜特尔特发起调查,并推动将其从菲律宾引渡至荷兰海牙受审。然而,ICC的“松口”背后是多重压力: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该组织,其管辖权合法性备受质疑;杜特尔特在菲国内仍拥有庞大支持者群体,棉兰老岛等地数万人持续抗议,甚至部分军方人员情绪动摇,导致ICC总部外抗议声浪不断。

菲律宾总统府迅速反击,发言人克莱尔·卡斯特罗强调“不承认ICC的管辖权”,并质疑临时释放的意图:“若我们配合,是否意味着要暴露杜特尔特的资产,包括那些未公开的部分?” 这种强硬立场与ICC的声明形成矛盾——此前ICC曾公开“感谢菲政府合作”,但总统小马科斯却坚称逮捕行动系“履行国际刑警义务”,与ICC无关。

小马科斯政府的拒绝并非单纯出于主权捍卫,更深层动机在于菲律宾两大家族的权力角力。2022年,马科斯与杜特尔特之女莎拉组成“政治联姻”赢得大选,但蜜月期迅速破裂。2024年,莎拉因“死亡威胁直播”遭弹劾,杜特尔特公开喊话“保护女儿”,两大家族彻底决裂。小马科斯借此将杜特尔特引渡至ICC,试图终结其政治生命,却低估了民意反噬——杜特尔特卸任时支持率高达67%,其“铁腕禁毒”形象深入人心,逮捕行动引发全国抗议,甚至军方出现同情声音。

ICC的临时释放提议,反而将小马科斯推向两难:若接受,等于承认ICC权威,且杜特尔特可能借势反扑;若拒绝,则需承受国内外“践踏人权”的指责。菲律宾前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尼奥·卡皮奥的“神补刀”更凸显局势复杂——他公开指控杜特尔特“亲口承认下令击杀毒贩”,试图为ICC审理铺路,却被民众视为“政治迫害”证据。

面对困局,杜特尔特家族展开凌厉反击。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高调质问军方“为何放任前总统被带走”,暗示煽动军方介入;其支持者则在棉兰老岛集结,威胁“若老杜不归,将启动独立公投”。法律层面,杜特尔特律师团队猛攻程序漏洞:菲律宾退出ICC后,所谓“红色通缉令”实为“扩散通报”,缺乏强制拘捕效力;逮捕过程中未获法院授权,涉嫌违宪。

小马科斯则紧急“灭火”,严令军方“不得轻举妄动”,并试图以“国家利益高于家族”的口号分化支持者。然而,杜特尔特在军警中的影响力难以忽视——押送现场军警掩面哭泣的画面传遍全网,南部军区1500名士兵向马尼拉移动施压,辞职潮传言更令政府焦头烂额。

这场博弈暴露了国际司法体系的尴尬——ICC试图以“反人类罪”树立权威,却因程序争议与主权冲突沦为政治工具。对菲律宾而言,事件本质是家族政治与民粹主义的缠斗:小马科斯借外部势力打击对手,杜特尔特则以“民族英雄”人设动员草根力量。

若ICC最终释放杜特尔特,其国际威信将遭重创;若推进审判,则可能激化菲律宾内乱,甚至引发宪政危机。而中国的沉默与美国的观望,折射出大国在东南亚博弈的谨慎——谁掌控了“正义”的话语权,谁就能在亚太棋局中占据先机。

从海牙法庭到马尼拉街头,从法律条文到家族仇恨,杜特尔特的命运早已超越个人,成为主权、霸权与民意的角力场。当小马科斯在ICC与民意间踌躇时,历史正悄然书写答案:任何借助外部势力清除异己的统治者,终将付出代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