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难炼之教训:著述甚多,纷繁莫辨
太极拳练成功的案例,大家都看高手,武术大师,这个群体所传达的太极拳,主要是突出个人的成就;其次,就是电影上的功夫片。老实说,根据具体要求实际上只有张三丰的拳论要求,太极拳是落实在拳上,太极拳是通过打拳这种形式实现精气神的“炼——还”。
从这个角度看,大概只是练成部分太极拳的东西。因此,对张三丰太极拳而言,留下很多的都是教训。为什么难,把太极拳当作武术练还是当做功夫“炼”。现在朱天才老师说出了独到的见解:武术搏击抓扯甩带是第一层次,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是第二层次,粘连进退随化是最高境界——第三层。
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惊人骇俗。太极拳的功夫很难练到传说中的地步,人们更大的疑问是:太极拳事实能不及打?练了九十多年太极的吴图南师说,“太极拳推而不打”,不及打,那又缘何称为“拳”?在杨露禅、郝为真的那个岁月里,乃至在阎志高的时期,太极拳都是能打的,那么今日的太极拳为何只能推而不及打人呢?朱天才的说法可以解释了。
老拳谱太空洞,非到修炼至一定水平,不易领会。20世纪下半叶的太极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阎志高的拳论堪称经典外,只有乐亶和郑曼青的著作能做修炼的准绳了。近期吴文翰师叔又专门撰文引见郑氏之著作。郑曼青师长有云:“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具体的练法,郑师长的大作里都有详论,值得有意者去鉴戒。
二、张三丰太极拳,于“三教合一”之境,辟中国功夫之新径
中国道家思想,犹如璀璨星辰,探寻诸多“具体之法”,将玄妙丹学、内修精气神之象,化为实在运用。道之精髓,在于“德”,故而世间万象,皆是道之背后,天设地成之自然大道。佛教汉传之后,经唐宋之阐释与转换,至明代,佛道之学融于一炉,三教合一:炼精化气,得楞严戒体,此乃儒教坐忘之境;炼气化神,得金刚体为“定”,彰显中国道家与禅学之奥义;炼神还虚,得般若体,此乃佛教归真返璞,法身佛之“戒”为精,化身佛之“定”为气,应身佛之“慧”为神。惠能大师,引领信徒,三唱妙音:“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他指出,佛法三身,皆寓于人身,无须外求。于是,“六根互用”与“戒定慧”相融,万物之体相用,归一于道。
太极拳如何承载此等思想?道家精气神之理,已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此三炼之中,蕴含拳法、丹法之“炼意”。太极拳,不用力、不用意,以柔克刚,四两千斤,内丹化拳,内意化虚,内气还道,简化为“炼神还虚”。实则,“炼神还虚”,乃精、气、神之微妙调整,去除打拳之执着意识,方能精气合一,与拳架子之整劲相融。张三丰云:“去拙劲,拳架子方能一动举身轻灵。”此即“根于脚与发于腿”之道之体现。
三、“其根在脚,发于腿”,张三丰遗泽,四层功夫,弥足珍贵
其一,脚掌至小腿,一动无有不动。张三丰所言“根于脚与发于腿”,太极拳之整劲,自小腿而起,传递至大腿,松腰撑背,夹脊撑大椎松,颈项竖直。此乃太极拳轻灵贯通之实证:轻灵与贯通,相辅相成,根源于脚。脚掌贴地,为练气之要;涌泉贴地,为练神之基;脚跟扎地,为炼精之本。脚跟扎地,小腿肚撑起,脚跟之力,直贯大椎,传导至大腿,支撑腰身,主宰虚无轻灵。腰为主宰,亦需小腿支撑,涌泉抓地,动作轻盈灵活,如鱼得水,自在遨游。脚与腿之贯通,动作连贯完整,如流水连绵不绝。
在张三丰、王宗岳之后,我们推举杨澄甫“太极十要”,这是符合杨澄甫的历史地位的。立身中正,吴图南所说的:“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愈高,着落愈速。”太极拳功夫在脊椎——“虚领顶劲”要练出轻灵的功夫,务必要松,吴师长有云:“松功如高举珠,悠然而断,有如断线珍珠,粒粒着落,如珠走盘,圆活反常,节节贯穿,鱼贯而上,方显天真而不迟滞。”凡练太极,只能打慢拳,不及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虚领顶劲”之要领,更不知“提举”之后松的滋味,!
那么“提举”如何练呢?!虚领顶劲我经验中就是提大椎、收缩胸椎,“虚”在胸松松一片。所谓“提”,是要提起“大椎”穴后背的那根筋,这根筋连着整个脊骨的各环节,如能将这根筋提起,则脊椎各环节自然会成为被串起的珠子了。以前练太极拳或别的内家拳者都先让这根筋腾起来,有运用“肘会飞金晶”或“峨嵋十三桩”等办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拧筋出槽的最好办法。这些都是不懂得张三丰“腰腿求之”的笨办法,是自己修行的体会并且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是却是不适合推广的道法。因此,可以证明杨家三代的推广普及因此具有历史性地位。
我自己的中正安舒经验:脊椎越直,腰腿越松,脊椎越松,腰腿越沉——腰是主宰,先辈说:腰劲宜往下沉。如何沉法?笨办法很多——诸如命门要向后微微兴起,尾闾向前向下找双脚之涌泉,双臀向脚后跟溜。其实,奥妙在根在脚,发于腿,这个腿是小腿,尤其是小腿肚子。小腿与腰支撑上举,小腿肚大腿松沉转换。
其二,小腿肚子,调动全身,无意识演练,无瑕无凸凹无断续。张三丰于《太极拳论》中,强调周身协调之重要。一举一动,自脚至腰,再至手指,皆需轻灵贯通。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此乃太极拳修炼之关键。气充力满,神敛不泄,动作方能无瑕无凸凹无断续。
想练太极拳用于武术者,务必不妨发劲,推手的功夫只可用于逐鹿游戏,推手的劲是长劲。而能用于太极拳武术的冷脆抖炸,只能抖大杆子和修炼秘传的拳架取得。武禹襄传杨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极拳。其实,张三丰造拳已经明确,气宜鼓荡,李启轩传下的武禹襄老架,认真旋转中脉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丝扣”,脱手成圈,行步滑动如风,发劲冷脆,所发之劲力必定要有杀伤力。
腰腿求之者站桩、推手和打坐及抖大杆子,修炼阴劲、抖擞劲等得之,以击外而伤内为主意。通过数年的修炼,双臂在肌肉松开的状态下,刹时即可陆续发出弹抖寸劲,辅助拳架操练身法和步法,可用于武术。周身炸劲的出现有赖于混元气充裕之后,再通过大杆子功夫有成而取得。在实战武术中,他方拳脚近身时,周身螺旋发力,这股炸劲能化开他方的打击。这些经验是与我的感觉一致。
其三,脚为根,发于腿,根劲在小腿,主宰在腰,腰腿乃整劲之基。拳之根基在脚,力量源于腿,腰部主宰,形于手指。自脚至腰,再至手指,动作需完整一气。进退之间,得机得势,攻防之间,游刃有余。动作散乱,多因腰腿之间失协。张三丰谆谆教诲,揭示小腿与腰之内劲支撑之谜。
何谓腰脊?高明的人在整劲找——郝师叔有论:“武式太极拳以个别脊椎脊骨为主弓,大椎与脊骨根上下两头为弓梢,腰脊(命门处)为弓把。”笨办法就是去掉注意力感觉自然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趟拳能打很久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站桩时易入静,定中得天资炁也很快。在肉体逐渐瘦下来后,会出现骨血离别,肌肉犹如是挂在了内骨骼上,很松!在行拳走架时,肌肉好似已经不具作用了。这个笨办法就是数典忘祖,抛弃了张三丰的拳路——完整一气,如果在腰腿是内劲,在末梢五尖——脚尖、手尖、头顶就是得机得势,听劲就是先要感觉自己的腰腿,然后可以摸摸别人。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当时,肉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就是整体,整体也可化入局部。搭手即打,真正的打手,接手时并不化,以肉体的自然感触力,转换角度未来劲打出,这种功夫用小脑去想、去判别已是徒劳,要在刹时仰仗皮毛的触觉及神经的感触力而做出响应。
不视、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将偷袭者打出去的传说,也并非都是子虚乌有,苯的说法万卷书:什么应物自然,什么圆满修心。太极拳及丹道和禅学的修炼体系类似,修心是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与第六认识离别,再将第六识与第七识末那识剥离,最后呈现出阿赖耶识,则成绩大圆满。长久在有时识的状态下行拳走架、站桩和禅定,人的前五识就会由被迫的授受,转化出自主认识就会,同时可以对客观事物做出响应。至此条理,修炼者的整体认识就会“依止基础识,五识随缘起,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固然距原本面主意剥现尚远,但已进来应物自然的地步。行拳走架时,丹田区之四象已不再起驱行动用,周身也开始虚化,只有脐下明点在自转而组合形成拳势。其实,都是唯心论,张三丰的太极拳是唯物主义的,是一种功夫。
其四,太极拳以柔克刚,重意不重形,此乃“开合”之道。开合之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欲向上发力,已蕴含向下之力。若欲掀物挫打,根基必不稳,动作亦难流畅。此乃根劲与夹脊劲、大椎虚领顶劲之交互转换,皆源于“其根在脚,发于腿”。这应该是有形修炼之最高地步。
笨办法很多,“形于手指”,“末梢引领”——但是,不懂得就会陷入唯心论:此地步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经圆融,消息如一,表里如一。身心通透,表里无碍,犹如是一个影子在打拳,修炼者不知我在练拳,依然拳在练我,逐渐不知拳,不知我。其实,真能将太极拳的功夫练到“虚空生化”的地步,会出现“三易”的形象,面如润玉,鹤白童颜,或能练到青发童颜,乃至落齿重生。这其中就是炼神还虚后出现的精气重生现象。
结论:
总之,脚跟与小腿,运转大腿与腰身,根劲定而运转虚,炼神还虚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同步一体。太极拳修炼,需周身节节贯穿,无丝毫间断。每一动作,皆需用心体会感受,尤重腰腿之间。如此方能领悟太极拳之精髓,开辟精气神三炼之新径。之精髓,开辟精气神三炼之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