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政治格局日益复杂的今天,乌克兰局势依然备受关注。
2025年2月,乌克兰议会在基辅通过了战时暂停选举法案,决定在当前战争状态下暂停全国选举。这一法案在议会中获得了268票的全票通过,尽管此举在战争时期有其合理性——战区无法正常投票,选举难以确保公平与合法性,但却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争议。
根据乌克兰宪法,战时确实不允许进行选举。然而,反对派强烈批评此举是对民主进程的“冻结”,认为这一决定削弱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权,可能导致政权的集权化。议会方面则强调,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持政治稳定才是首要任务,选举应在和平恢复后再进行。然而,这项法案的通过无疑打击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大幅下降,从战争初期的90%降至如今的52%,而国际观察机构指出,这也可能导致乌克兰错失约80亿美元的国际民主援助资金,这对未来的民主建设和社会重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乌克兰的政治舞台上,前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的崛起,成为了战时局势下另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扎卢日内凭借着在军事行动中的杰出表现和指挥能力,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尤其在青年群体中颇具人气。近期民调显示,扎卢日内的支持率已升至47%,超过泽连斯基的38%。扎卢日内主张通过“冻结冲突区”和引入国际监督来解决顿巴斯地区的纷争,这一方案获得了部分军方的支持。
然而,扎卢日内的政治崛起,也引发了泽连斯基政府的警觉。泽连斯基通过调整政府人事,意图限制扎卢日内的政治影响力。例如,2024年他将扎卢日内调任驻英大使,这一举措被外界解读为遏制其军事与政治影响力的战略步骤。随着乌克兰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扎卢日内与泽连斯基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乌克兰政治精英在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军事与政治之间的重大分歧。这不仅影响着政府内部的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乌克兰未来的战略方向。
乌克兰不仅面临着国内的政治与军事困境,还身处复杂的国际地缘战略竞争之中。美国与欧盟的援助协议,无论是美国的“矿产换援助”协议,还是欧盟通过冻结俄罗斯资产希望主导乌克兰战后重建,都是对乌克兰地缘价值的进一步利用。这种“资源换安全”的模式使得乌克兰在战略选择上陷入了深深的依附困境。
经济方面,乌克兰的外债已经超过2300亿美元,且农业产能由于战争损失严重,约60%的农业土地被外资收购。这样一来,乌克兰在经济上逐渐依赖外部势力,这种依附关系使得国家利益受到威胁,尤其是农业领域的外资控制,可能对未来的经济独立性造成进一步的压迫。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也呈现出明显的代际与地域差异。年轻一代倾向于支持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的融合,他们看中的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社会福利。而年长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仍然对俄罗斯有较强的认同感,这种内部分歧在国家重建过程中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和政治裂痕。
随着战争的持续,乌克兰未来面临的抉择愈加复杂。扎卢日内如果参选总统,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平衡西方国家的援助与国内的主权要求,二是如何重建国家认同,弥合内部分裂。尽管他的“非军事区+国际托管”方案可能带来短期的和平,但这一方案无疑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可能遭遇民众的强烈反对。
泽连斯基则坚持收复全部失地的路线,但现实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困境使这一目标变得愈加遥不可及。战争的持续让乌克兰不仅面临巨大的人员伤亡,也使国家经济岌岌可危。继续坚持这种理想化的路线,可能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的矛盾,并导致更加深刻的国家危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