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坤堂:再谈弘扬白居易精神的现实意义

济世为民是白居易精神的核心,贯穿于他75年人生的始终。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愤然上疏而被贬江州。在江州,他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畅谈了自己对进退出处的看法,他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这里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白居易所持守的立身处世原则,亦即白居易精神的核心。

上文里白居易提到的“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出自《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指的是不得志;“达”,与“穷”相对,即得志。“独善其身”的“独”指唯独,“善”指好、维护。“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是,做不上官唯一要做的就认真做好自身修养,练好内功,维护自己的美好品格,拒腐蚀,永不沾。“兼善天下”,就是让天下人得到好处,亦即造福人民。后人改“兼善”为“兼济”,意思一样,没有变化。

纵观白居易的人生,兼济与独善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只是由于处于人生不同时期,客观条件不同,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年轻时,特别是在中央任左拾遗及翰林学士那几年,白居易的兼济思想占据主流,不畏权贵,敢做敢当。离开中央在地方任职那几年,兼济思想与独善思想并存。进入晚年独善思想成为主流,但兼济壮志犹存。从白居易的人生来看,兼济与独善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独善是兼济的基础,兼济是独善的发展。一个人自身修养好,就具备了“勃然突然,陈力以出”造福百姓的条件。反之,一个人有“勃然突然,陈力以出”造福百姓的机遇,他肯定有很好的自身修养。白居易官场生活四十年,“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这样的官声与他的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人品密切相关。人品----贤官;贤官----人品,二者相互促进,循环往复,更上一层楼。

纵观白居易的人生,你会强烈地感悟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古文里“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它是指在近的上下文中,上文隐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隐含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这样彼此渗透,相互补充。比如,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就是写文章、作诗歌都应该为时事而著作。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实就是“不论穷与达,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兼济独善铸就了白居易的辉煌人生。如何处理好兼济与独善的关系依旧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课题。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强调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我们处理好兼济与独善的关系,就是“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论什么情况下,“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穷达不二,牢记初心;始终如一,不忘使命。今天弘扬白居易精神就该是这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