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出现了!中银航空前脚刚签完 50 架波音 737 的订单

一笔刚刚落地的大单,还没捂热,就被一记34%的关税给迎头砸懵了。中银航空刚跟波音签完50架737的协议,合同还没翻篇呢,中国就祭出了一波漂亮的反击——对美国产航空器直接来了一刀,税率加到天上去。这事儿,堪称现实版的“前脚刚笑完,后脚就破防”。

你品,你细品,这事多玄乎。

3月28号,中银航空正式和波音敲定交易,合同上那只笔还带着墨香。50架飞机,一共60亿美元,按当时每架1.2亿刀算,妥妥的大手笔。表面上看,这是中银在国际航空租赁界立稳脚跟的一次豪赌,也确实够气派——让人不得不佩服这家国字号金融租赁巨头的魄力和布局。

可转眼间,4月2号,一纸惩罚性关税政策横空出世,直接把这笔大单拍在了雷区正中心。航空器赫然在列,税率暴涨34%。换句话说,原本每架1.2亿美元的飞机,硬生生被加了将近4080万美元的“上供金”,总价飙到1.6亿。算总账呢,50架飞机得多掏20.4亿美元。啧啧,这数字,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最讽刺的是,这波天降横祸居然是自己人掏腰包买单。为啥?因为交易方式出了问题。

据说,这次采用的是“落地交付”模式,也就是说,飞机得真正飞进中国、落了地,才能算交货完成。你要是用FOB或者CFR那种离岸结算,理论上这关税波音自己消化还差不多。但问题来了,既然是落地交付,那关税,毫无疑问,全甩给中银了。

说白了,这回不是躺枪,是主动趴枪口上。

再往深里想,你就会发现,风险不在飞机上,在合同里。现在这局面,是毁约也不是,不毁也不是。毁了合同,波音绝对不会含糊,违约金、信誉损失、商业口碑,全是一条龙服务。中银好不容易在全球市场攒的那点口碑,分分钟崩了。

可要是不毁,乖乖交这多出来的20亿多美元……得了,财报直接变得惨不忍睹。现在不是买一送一,是买一赔一半。

你说冤不冤?关键是,明摆着这局势,偏还选了这么个时间点签合同,是眼瞎了吗?还是太过自信?不少业内的老炮儿都说了,这种大环境下去撸波音,实在是有点想不开,甚至可以说是“典型的用脚投票”。

说白了,这事要真出现在朋友圈,怕不是分分钟被评论区喷成筛子。

而最扎心的是,一边是被关税追着跑,一边是咱们自家的C919正磨刀霍霍,干劲十足。你掰着手指头算一算,1.08亿美元一架,20.4亿够买下整整19架C919了,关键还不用看人脸色。你敢信?19架国产机,直接飞到你面前站岗放哨,那气势谁能比?

咱们的C919,不是说说而已。人家自2017年首飞起,就一边优化一边实战,硬生生跑出来了名声。全球12家客户已经签下订单,156架已经交付,1900万人坐过。重点来了——零重大事故。你说这安全性,是不是可以吊打很多老外的“洋垃圾”?

再说飞控系统、结构强度、冗余设计……真不是吹,完全国际一流水准。不信你问问那些航司工程师,他们心里门儿清。

现在,商飞正在上第二条总装线,明年投产,年产30架是起步,配合智能制造,未来做到50架完全没问题。目标呢?到2029年,年产200架。这不是空口画饼,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节奏感。

相比之下,中银这50架波音737就像是忽然发现自己在买房的前一天,房价翻倍了。你说能不急?

其实细想下,这事有点讽刺:为啥咱自己的飞机不优先考虑?总说国产的贵、风险大、还不够“国际化”。可这年头,所谓的“国际化”是拿着美金进别人的坑里跳,还是看着自家的产业链从技术到市场一一成熟却装作看不见?

有人说了,那C919再好也还没完全商用规模。拜托,那你总不能永远等它“十全十美”吧?再说,人家已经跑起来了,你倒是一个劲儿往外砸钱,是不是有点逆风起飞?

而更滑稽的,是波音这边估计也没想到,中国会这么硬气。一纸34%下来,直接把刚谈成的合作关系打成了“高危资产”。波音这波操作,前脚刚笑着合影,后脚估计已经在会议室开紧急预案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只是一个企业决策失误,更是一个时代的拐点。地缘政治再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真金白银的账本。而中银航空,无疑成了这场风暴里的第一位“样本”。

所以说,今天这事不是简单的关税问题,而是一次全行业的“惊醒时刻”。该认清局势了,别再傻傻指望一纸协议能挡住地缘风险的铁拳。国产的、不只是便宜,也不只是情怀,是现实中的硬道理。

一边是精密计算下的国产崛起,一边是波动不断的美系依赖。这局,不该再犹豫。

你可以说中银这回是撞了南墙,但真别等撞多了再喊疼。醒醒吧,该换赛道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578人参与, 57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