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且略有下降,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势头显著。尽管如此,专家们曾预期的“报复性购房”、“报复性消费”以及居民收入的迅速回升等现象,并未如预期发生。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居民存款的热情依旧高涨。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已达151.25万亿元,按14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约为10.8万元。这一现象表明,居民们将大量资金存入银行,而非进行消费或投资。这种情形无疑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业内专家分析预测,从2024年4月起,国内经济将出现五大趋势,公众应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们来逐一探讨:
趋势一:普通人赚钱将越来越困难
普通人赚钱难度加大,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首先,中美贸易战的加剧将对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订单减少、竞争力下滑,进而迫使企业裁员和降低薪资。其次,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已波及56个相关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呈现下降趋势,收入不增反降。最后,由于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以及行业竞争愈加激烈,许多以内需为主的企业也在面临盈利难题,普通人感受到的赚钱难度进一步加大。
趋势二:房价仍会继续调整
自2022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调整趋势,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率先下跌,紧接着一线城市如上海和深圳也未能幸免。经过三年的调整,部分地区房价跌幅已达30%。展望未来,房价仍然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较大,房价有可能逐渐回归到更合理的价格区间。房价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减少或失业,难以支撑高房价;另一方面,购房者变得更加理性,购房决策更加谨慎,类似“跟风买房”的现象已大幅减少;再者,经历了长期的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缺乏盈利机会,许多投资者选择退出或观望。
趋势三:存款利率逐渐下降,储户收入缩水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储户的存款收入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例如,几年前,10万元存入国有银行3年定存,年利率为3.05%,每年能获得3050元利息;而如今,3年期定存的利率仅为1.90%,每年的利息收入降至1900元。预计未来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存款利率降低的背后原因包括:首先,大量资金流入存款市场,而贷款需求萎缩,银行面临较大放贷压力,迫使其希望储户将资金用于消费和投资;其次,存款利率的降低可以帮助企业和居民降低融资成本,激发投资和购房需求;最后,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能够扩大存贷利差,从而提升盈利空间。
趋势四:保障房供应加快
去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提供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每年提供120万套,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相比商品房,保障房的价格通常会大幅低于市场价,从而降低低收入群体的购房成本。未来,中高收入群体可选择购买商品房,而低收入群体则可申请保障房。这一政策无疑会对商品房市场产生一定冲击,预计各地将加快保障房的建设步伐,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购房成本将大幅降低。
趋势五: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来临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去年,国内出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外卖平台也已宣布推出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配送服务。此外,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行业中的人工岗位,许多企业的客服工作也已由智能客服替代。预计未来,银行柜台将实现智能化,流水线也将使用机器人取代人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很多工作岗位将被取代,社会各界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技能的升级和转型准备。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诸多挑战和变化,普通居民在赚钱、消费、投资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